老南京人消暑有“良方”

南京日报
关注转自:金陵晚报
围井吃瓜、井水擦席、老牌冷饮……
老南京人消暑有“良方”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祝东秀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连日来,南京气温不断攀升,南京人早早地开起了空调、电扇。那么,在没有空调的过去,老南京人又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呢?围坐在水井旁吃“陵园瓜”、用井水擦拭凉席竹床、吃马头牌冰棒……沉淀的都是南京人多少年来的消暑记忆。
“包打包开”的“陵园瓜”
关于南京人多爱吃瓜,从一段老南京的传统民谚歌谣《西瓜令》中可见一斑,“从瓜州吃到青州,再从青州吃到通州”。市档案馆相关人士介绍,这里的“瓜州”指的是西瓜的瓤,“青州”指的是西瓜的皮,“意思是,吃西瓜从中间的瓤吃到了皮,最后还要把瓜皮给吃‘通’了,要把整个西瓜吃‘透’。”
“陵园瓜”,南京土生土长的西瓜品种。它个头不大、花纹清晰、皮薄瓤甜,且价格便宜。当年在南京瓜果市场上独领风骚,很受市民欢迎。南京作家薛冰在《饥不择食》当中也曾提到,到了20世纪中期,家里也还在吃陵园瓜,“哪天见父亲没有拎枕头瓜,拎着陵园瓜回来,就格外高兴”。
当年的陵园瓜一直卖到居民家门口,大约三四分钱一斤,由于市民收入低,买瓜时还是要掂量掂量的。瓜农在瓜堆上插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包打包开”,意思是包熟,不熟不要钱。
南京莲花嘉园的居民滕大爷回忆,“那时候卖瓜的小贩,会用一把小尖刀在瓜上开个口子,再用尖刀往中间一戳,把一个三角棱形瓜瓤样品抽出来,让你尝一下。”不过,大多数人不愿这样做,因为开过口子的西瓜,放井水里“冰”就不太方便了。
浮瓜沉李的水井
小时候的夏天,没有空调冰箱,老南京的巷口老井里,浮瓜沉李是常见的景象。井水森寒,浸了半日的西瓜,带着井水天然的凉气,混着瓜果的清爽味,饱啖一顿,暑气全消。
除了“冰”西瓜,井水对老南京人而言,还有很多用处。秦淮区凤游寺附近的居民李桂芳至今还保留着用水擦拭凉席的习惯,她告诉记者,“以前是用井水擦,用井水一擦,原本热烘烘的凉席瞬间变得冰凉,现在只能用自来水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夏日纳凉,水井是生活的主角。在老南京人记忆中,每当吃过晚饭,全家人打来井水,一桶又一桶地冲洗堂屋内外,让天井地坪“吃”个够,逼走白天留下的暑气,既通风又阴凉。在用蒲艾草烟熏天井角落、暗沟和花坛花草丛中的蚊虫后,大家就七手八脚地将藤椅、躺椅、竹床、临时搭的竹篾、木板凉席床等放在天井风口处,再用井水抹一遍,这样睡在上面更惬意。
走街串巷的“马头牌”冰棒
“冰棒——马头牌,马头牌——冰棒”,当街头巷尾响起高高低低的吆喝声,配上木块敲击黄色冰棒箱的响声,老南京人便知道夏天来了。那时,家家户户都没有冰箱,这一根“马头牌”冰棒,能在炎炎夏日里带来一抹清凉,由此成为南京夏天的代名词。
当时的“马头牌”冰棒分不同的种类,一等的是5分钱的奶油冰棒,用奶粉、糯米粉、精制白糖、糖精、香精等用水按一定比例熬制成糊状,经冷却后灌入模内再冷冻而成,硬度适宜、冰凉润滑、口感好,颇受欢迎。二等是4分钱的赤豆冰棒,三等是3分钱的纯冰棒。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外资企业、外地企业的进入,冷饮市场更加多元化,马头牌冰棒曾一度消失。2003年,南京新纪元公司恢复生产“马头牌”冷饮。2014年,马头牌冷饮直营店在南京夫子庙开业,在南京街头又能吃到这个逐渐远去的儿时味道。
如今,老南京人记忆中的消暑“良方”早已吹散在风中,只有个体的回忆还在闪闪发光。那水井里浮起的西瓜、外婆的旧蒲扇、小巷里的阵阵凉风、街头的吆喝声,还有那烦人的蝉鸣,成了老南京人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