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球游客“品尝”上海味道

新民晚报
关注年轻潮流与烟火气共存,大饼油条与咖啡意面融洽相处,行走在梧桐掩映的乌鲁木齐中路,海派文化的韵味藏在细节中,“网红菜场”乌中市集也开在此处。
外国游客变“好奇宝宝”
说起逛菜场的“外国面孔”,这里的摊主大多很淡定:“我们这里外国顾客蛮多的,大部分是工作生活在周边的老主顾,也有一些导游带来的海外游客,还有刷到时尚博主视频来打卡的。”
郑海滨在乌中市集的2楼经营着一个禽肉摊位,会说一些简单的英语。“前两天一名导游带来了三四位外国游客,他们一边逛一边拍照,到了我的摊位见到鸡鸭的不同部位就非常好奇,提了很多问题。”
他告诉记者,从鸡爪、鸡胗,到鸭掌、鸭肠,都是外国游客“见所未见”的食材,十足的新鲜感让他们频频举起相机,拍个不停。“中国人对禽肉分割得很细,外国基本上只有鸡胸肉、鸡大腿和鸡翅,这种反差让外国游客变成了‘好奇宝宝’。”
乌中市集的2楼还有一家融合菜餐厅,既有版纳酸芒炒牛肉、木瓜鸡这样的传统云南菜,又有黑松露野生菌薄饼、诺邓火腿玛格丽特薄饼这样的融合菜。“到我们这里来的外国游客,一般是中国朋友带过来的。”工作人员说,为了方便外国顾客点餐,餐厅不仅可以线上点单让顾客看到菜品图片,还提供中英文对照的纸质菜单,让顾客坐下来感受本地美食。
网红景点带热周边菜场
与田子坊“贴隔壁”的小菜场,也是许多游客热衷打卡的“网红菜场”。一大早走进菜场,新鲜水灵的蔬菜水果摆满摊位,市井气息扑面而来。
“一般下午二三时就有导游拿着小旗子带着外国游客走进来了。”菜场经理告诉记者,因为紧邻旅游景点田子坊,这家菜场成为外国游客感受上海市井生活的另一种景点。今年以来,随着免签政策开放,外国游客又多了。
“兜兜菜场、拍拍照片、买点水果,基本上是外国游客到这里的‘三部曲’。”他说,市中心的小菜场面积不大却五脏俱全,前几年装修时还加入了石库门风格的屋檐、弹硌路,所以很多游客一进来就拍起照片,还喜欢围观现包水饺的面点铺,或者走进茶叶店里品品中国茶,琳琅满目的南北货摊位也让他们感到新奇。
巨鹿集团在黄浦区管理的多家菜场毗邻新天地、田子坊等旅游景点,今后针对菜场的改造提升,会多一重商旅文融合发展的综合考量。记者了解到,在满足周边居民需求的基础上,未来将向菜场注入文化、旅游、休闲等要素,从传统菜场向商旅文社区商业综合体转变。
“一方面要提升整洁程度,因地制宜增加一些海派风格的装饰装修,让菜场美起来。另一方面,根据周边居民需求,增加便民早餐、小修小补等服务,同时游客也能品尝到早餐里的‘四大金刚’、熟食店里的熏鱼酱鸭,体验上海味道。”菜场管理方表示,除此之外,打造讲述上海菜场历史的文化长廊等也能丰富上海菜场的内涵,使之成为文旅融合型的新型菜场。
“小菜场”融入“大文旅”
近年来,上海的标准化菜市场经过一系列创新与改造,已成为城市生活中最富有烟火气息的地方,深深地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如今,这些富含生活气息的菜市场还受到不少中外游客的青睐,甚至一跃成为“网红菜市场”。
如何更多地开发出菜场的旅游价值?美天副食品公司董事长顾志君表示,计划通过建立更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增设英文导购牌、对管理人员和经营户进行简单的英语培训等措施,努力将菜市场建设成国际友好型市场,迎接世界各地的朋友。
“我们的员工在旅行时,也会深入体验各地的菜市场,交流学习其独特之处。我们发现,外省市的菜市场常常能巧妙结合当地特色,形成独特的文化亮点。这种融合与创新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顾志君说,未来将积极尝试把“小菜场”融入“大文旅”,通过引入咖啡店、老字号等多元业态,将菜市场打造成一个集消费场景、文化场景、交流场景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展现出上海的独特烟火气息。
上海小菜场,欢迎来自全球各地的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