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传承渔耕文化,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开展亲子主题活动

扬眼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转自:紫牛新闻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金益社区党委联合社区“红色管家”志愿者及妇联、共青团、关工委共同开展“寻趣游园会 享‘渔’乐无穷”亲子主题活动,传承中华优秀渔耕文化,助力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游园会的一角,别具一格的“集旧物 品渔耕”展区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孩子的目光。

展区内,摆放着渔网、虾篓、鳝笼、笼梢等传统渔耕用具,图文展板更是详细描绘了金益社区的历史变迁,让孩子们在欣赏传统工具的同时,也能了解到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孩子同行而来的爷爷奶奶们在展区中驻足,看着一件件熟悉而又陌生的渔耕用具,向身旁的孩子们讲述过去的故事。除了传统的渔耕用具,展区还特别邀请了“红色管家”志愿者为孩子们介绍“水八仙”。志愿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这些水生植物的特性和用途,活动还设置了问答环节和集章活动,让孩子们在互动中了解更多的家乡文化。

金益社区的前身是二一四村、金湖村,这里大小河流纵横交叉,水沟渠道星罗棋布,居民们大都从事渔业生产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先的渔民已全部退捕上岸开启了新的生活,然而渔民渔网编织的手艺和勤劳质朴的精神却是历久弥新。

活动现场特设“渔网编织 手艺传承”环节。渔耕文化园场馆内,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正耐心向孩子们演示渔网编织技巧,手指翻飞间,一片渔网逐渐成型,精湛的技艺引来在场孩子们的阵阵赞叹。为增加孩子们的体验感,“红色管家”协同老师傅拿起一旁的彩线,带领孩子们编织操作相对简单却跟渔网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蛋兜。与此同时,旁边摊位上的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超轻黏土捏出了形态各异的小鱼,并将小鱼粘贴到老师傅编织好的渔网上,这些小鱼在渔网上跳跃嬉戏,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乡世界。

为引导孩子们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金益社区打破传统的“知识授课型”学习方式,将环保理念、渔耕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本次活动中,精心设置了“趣投沙包 巧学分类”游戏。当沙包准确投入且分类正确时,参与者便能兑换一枚小鱼形状的印章作为奖励。

每个沙包上都标注了不同种类的垃圾,参与者需将沙包“喂”给对应的小鱼垃圾桶。游戏虽然看着容易,但这不仅考验了投掷的准确度,更要求参与者对垃圾分类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沙包投掷结束后,孩子们聚集在渔耕文化展览牌前,兴奋地找“青葑”志愿者兑换小鱼印章,兴致勃勃地讨论自己获得的小鱼印章代表的是哪种品种的鱼。

一直以来,金益社区充分利用社区渔耕文化园、法治文化教育基地、阅览室等现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活动,同时借助社区深厚的渔耕文化底蕴,锁住乡土情结,让勤劳质朴、开拓创新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在孩子们心底生根发芽。接下来,金益社区将持续举办渔耕文化系列活动,延续渔耕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通讯员 郁文澜、徐梦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晓青

校对 陶善工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