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陈毅邓小平 均在重庆办过报

重庆晨报
关注
当年的重庆日报

宋育仁
□张川耀
前不久,与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总干事吴元兵相遇,他十分诚恳地对我说:“张老,你在报社当过社长,又曾担任过四川省报业协会副会长,在你发表的重庆文史著述中,许多篇章都对当年报纸有所表述,能否请你写一篇关于重庆报业史的稿件。”
却之不过,于是决定根据手中资料,通过查史印证,一探重庆报业的前世今生。
一 清朝末年,重庆报业昙花一现
宋育仁(1857年~1941年),曾写出系统变法主张的《时务论》,受到光绪皇帝青睐。1897年10月,在重庆首富李耀庭支助下,他在白象街15号创办四川、也是重庆第一家白话文报纸《渝报》。次年3月,宋育仁赴成都执掌尊经书院(四川大学前身),《渝报》出到16册时停刊。
此后,原《渝报》主笔潘清荫于1898年5月在来龙巷创办《渝州新闻》宣传变法维新。因“戊戌变法”夭折,《渝州新闻》存活仅四个月。
1903年4月16日,由宋蕴章、杨庶堪(杨沧白)主政的《广益丛报》在渝中区上督邮街诞生。不久同盟会重庆支部成立,这份报纸便成为鼓吹革命、宣传三民主义、政治色彩鲜明的一张报纸,一直坚持办到辛亥革命胜利,总发行287号。
江津人卞小吾(1874年~1908年)在上海目睹章太炎主政的《苏报》发表邹容撰《革命军》,在中华大地响起振聋发聩的一声惊雷,决定回川后办一张像《苏报》那样的报纸。1904年10月,卞小吾选址方家什字创刊《重庆日报》,这是重庆和四川新闻史上公开鼓吹民主革命思想最早的一张日报。地方当局视卞小吾为害群之马,1905年6月2日密捕卞小吾,《重庆日报》从创刊到被封,仅仅只有8个月。1908年6月13日,卞小吾被杀害于成都狱中,年仅34岁,成为近代重庆办报牺牲的第一人。
位于曾家岩的《崇实报》由教会资助,经济实力雄厚,持续发行30年。清末重庆还有诸如《渝城日报》《开智白话报》《川东日报》《求实报》《光复报》等创刊,除《重庆商会公报》有商会会长李耀亭支持,也只办了五年,其他报纸几乎都是昙花一现。
二
民国时期,报纸如雨后春笋
民国初创,重庆的报纸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911年11月,重庆蜀军政府成立,自办了一张发表公告文字的《皇汉大事记》。杨沧白请周文钦出任主编,更名《国民报》,成为蜀军政府机关报;1911年12月,在白象街创刊的《益报》,是统一党的机关报;1912年1月,共和党向执中在大阳沟创刊《正论日报》;1913年,郑雨笠在陕西街创刊的《重庆新中华报》,是国民党在重庆办的第一张报纸,可也只苦撑了短短三年就停刊。
1914年4月25日,周文钦在西三街商业场创办《商报》,任社长和总编辑。1916年更名为《重庆商务日报》,1938年又更名为《商务日报》。这是当年创刊报纸中生命力最强的,直到1951年1月,存活了37年。
重庆各大军阀也争相办报:21军军长刘湘创办《济川公报》、24军刘文辉办有《川康日报》、28军邓锡侯办有《四川日报》、王陵基办有《大中华日报》、王赞绪办有《巴蜀日报》、兰文彬办有《建设日报》等,不过这些报纸绝大多数都是短命的。
1921年2月,《新蜀报》创刊。法国勤工俭学归来的周钦岳接任总编辑后,将报社迁至白象街115号,周聘请同归的陈仲弘(陈毅)担任“域外见闻”等栏目主笔,次年陈去北京,改聘萧楚女担任主笔。萧笔头犀利、风趣幽默,文章大快人心,也深为军阀所憎,最后被驱逐出境。《新蜀报》存活29载,直到1950年1月停刊。
1926年初,朱德受国民革命军派遣,来到军阀杨森20军担任政治部主任,创办《壁报》。在英军炮击万县的“九五”惨案中,揭露英国侵略暴行,发动群众组织反英大同盟,引起强烈反响。
1925年,在二府衙有何北衡建议,李特生出任社长的《团务日报》;卢作孚于1928年3月,在北碚创办《嘉陵江报》,自任社长;1929年4月创刊的《新社会日报》,是中共四川军委主办的报纸;1936年8月1日,《国民公报》在重庆民生路复刊。
从1911年11月至1937年7月,时间跨度26年左右,时间久远史料零乱,在重庆诞生和消亡的报纸实在无法精确统计,从各种档案、资料中搜罗,有报名、有地址、有创办人、有创办起始、停刊时间的不少于230家。
三
抗战岁月,重庆成新闻高地
抗战爆发后,四面八方的人潮水般涌到大后方重庆,重庆一跃成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庆更成为国内新闻高地,对全国舆情具有主导、影响、领先作用,其报纸总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1937年11月27日,《新民报》为各报之先首迁重庆,1938年1月15日复刊;《新华日报》在社长潘梓年率领下,从武迁渝选址苍坪街69号,1938年10月25日出版;《中央日报》1938年9月15日在中正路落脚出报;《大公报》于1938年12月1日复刊。紧接着,《扫荡报》《时事新报》也相继落户山城。
1939年5月3日、4日,日机对重庆狂轰滥炸,位于主城的《中央日报》《国民公报》《时事新报》等皆遭炸。形势危急,各报负责人会商,成立联合委员会,各报暂时休刊。集中了各报最优秀编辑力量的《重庆各报联合版》于1939年5月6日创刊。同年8月12日,联合版总第99期“结束号”刊发启事,宣布各报次日复刊。非常时期大家同舟共济,把国家民族利益、抗战救国放在第一位,影响巨大。
《新华日报》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产物,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公开发行。抗战时《新华日报》在极其艰难的环境里,团结各方面力量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奋笔疾书“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让国人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1945年5月28日,毛泽东来渝参加重庆谈判。9月5日,毛泽东在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接受了《大公报》采访。9月20日,《大公报》在李子坝报馆设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等一行。毛泽东即兴挥毫,题写“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赠送给《大公报》。据说全国用得最多、最普遍的就是这个版本。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把1936年2月东征途中作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应老友柳亚子之求写给他。此时主编《新民报晚刊》副刊版的吴祖光将毛泽东这首词配上简介,发表在1945年11月14日《新民报晚刊》上,引起朝野热议,数十家报纸转发。
抗战期间,120多家报纸在渝风云际会,吴竹似、郭沫若、巴金、茅盾、曹禺、张恨水、朱光潜等,山城星空处处有他们身影,不少报章上有他们的雄文。
同时,美联社、合众社、德新社、路透社、塔斯社、哈瓦斯社,《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时代》周刊等新闻机构随往。此时的重庆外国新闻机构有25家左右,常驻新闻记者约40人。此外,为媒体供稿的通讯社也有40余家。
四
1952年
《重庆日报》正式创刊
1949年上半年,中央决定二野刘邓大军由湘入川解放重庆和西南。邓小平深谙报纸是执政者与人民群众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在向西行军路上说动时任《长江日报》社长廖井丹去重庆管宣传、抓媒体。
重庆新闻史上先后有两张《新华日报》,一张是抗战时老《新华日报》,由中共南方局周恩来亲自领导;另一张就是1949年后新的《新华日报》,由邓小平主导。廖井丹出任《新华日报》社长,选址渝中区解放西路,一张崭新的面向重庆和整个西南的《新华日报》诞生了。
位于解放西路158号的《西南工人报》前身是《重庆工人报》,由重庆市总工会筹委会主管主办,于1950年1月20日创刊。经协调,1951年3月1日该报更名为《西南工人日报》,1954年10月又更名为《四川工人日报》,由四川省总工会主管主办,直到1958年12月31日终刊。
重庆当时是中央直辖市,经请示,西南局同意创办《重庆日报》,邓小平为新创刊的《重庆日报》题写报名。1952年8月5日《重庆日报》正式创刊,时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部长任白戈兼任报社社长。1954年12月,西南局撤销,《新华日报》终刊,房产、设备、物资移交《重庆日报》。
五
改革开放,重庆报业春天到了
改革开放,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1980年前后,重庆娱乐少、报刊少,一批勇敢的文化人蹚水先行。著名诗人徐国志是领头羊,他辞去重庆第三机床厂车间主任职务,向团市委书记王友伟保证,办一张少儿喜欢、提高重庆知名度的报纸。1981年初,徐国志出任总编辑,《少年先锋报》5月19日出刊,直到今天一代又一代,学生和家长对这张报纸都非常喜爱。此外,1983年3月创办《自学报》;1986年7月创办《重庆青年报》,重庆团市委麾下一下有了三张报纸。
借大时代和计划单列东风,各条战线、各个行业都想办一张报纸。真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报业的春天到了。拥有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刊号的报纸百花争艳,绽放出既赓续前贤又有着不一样的风采:四省五方合作共办,市政府主管主办的《西南经济日报》1981年7月诞生;十四个计划单列城市工会协作合办、市总工会主管主办的《现代工人报》,1984年7月1日公开发行;随着重庆第一张都市报《重庆晚报》1985年5月1日创刊,进一步激发了重庆人的办报豪情,大批优秀文字工作者纷纷向报社集结。
紧接着,《中华英才》《中国市容报》《西南工商报》《西南价格报》《重庆法制报》《厂长经理报》《重庆晨报》《国家医药报》《中外企业报》《电脑报》等报纸创刊。1997年前,重庆公开发行的报纸近30份。
20世纪80年代末,央媒的一位记者,体验了重庆人办报的速度和激情,把他的感慨写成随笔《重庆人会办报!》发表,顿时这个标题便在坊间广为流传。
(作者系原现代工人报社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