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古今的相逢 | 茅台1935沿“河”寻“喜”走进宁波

当代先锋网
关注三江口上烟波浩渺,天一阁下书香万卷。
宁波,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开端,以及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通道,承载着千年运河文化的深邃和广博,孕育出水乳交融的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江南水乡的柔情与海港都市的创新精神也在此和谐共生。

巧合的是,1800公里之外,赤水河谷的水滋养了茅台,让茅台1935以厚重的文化和卓越的品质,在传统与现代的共融中,凝结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月26日,茅台1935“喜逢大运·共赴山河”科学探索活动走进宁波市,以酒为媒,跨越时空,与宁波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相互辉映——这是一场“水”与“酒”相生、相似、相融的灵魂对话之旅,也是一场酒文化与宁波精神的融合之旅。

茅台1935在宁波致力于寻找独特的城市气质、精神风格
美酒循着大运河的足迹,香飘千年,氤氲万里,酱酒的香气成为宁波的记忆。
出山和出海
“月亮菩萨扑扑拜,拜到明年游世界。世界大,抲只鹅;世界小,抲只鸟。”
宁波得水而生,汇聚了江海文明。作为大运河南端唯一入海口,千里江河连接万里海丝,缔造了宁波连接世界的通道奇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世代代的宁波人历来有出海航行、出门经商的传统。面对大海大洋的挑战,艰险的环境使他们养成开阔的视野,善于不断吸纳、应用外来的先进科学文化技术,国人创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第一批保险公司、国内第一家信托公司等等,都出自宁波商帮之手,“宁波帮博物馆”的这一首民谣说的就是宁波人强烈的开拓创新精神。

宁波帮博物馆里展示的船
而茅台和宁波一样,都是被水滋养的一方土地。
茅台镇昔日是黔北著名的盐码头之一,也是贵州对外往来的经济重镇。《仁怀县志》记载,清代乾隆年间,河道开通,舟楫直抵茅台,形成“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繁荣景况,成为外省商品入黔、茅台酒外销的重要集镇。
得天独厚的自然天然造就了闻名于世的美酒,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地域文化,更造就了茅台人敢于“走出去”的开放胸怀。
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开创了中国民族工业走向世界的先河;1935年,茅台前身烧房在“西南各省物资展览会”荣获特等奖,则标志着茅台酒踏上开拓全国市场的征程;2022年,茅台1935正式发布,跨越时间和历史重逢,探寻文化根脉;2023年,茅台1935沿着“胡焕庸线”,跨越中国所有自然地带和地貌景观,寻“道”中国,探索人口地理分界线上的地理之美、人文之美、生命之美……
而作为“茅台1935·寻道中国“第二季的第二站,宁波见证千年文明流转,并在当今时代成为了国际交流的桥梁。从繁华航路到国际大港,始终保持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考成果发布
以运河文化为脉,活动发布了宁波站科考成果,以宁波的历史人文轨道、地理标志建筑、甬商发迹历程等为线,深入宁波探寻自然与人文之美,揭示这座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事实上,这并非是茅台1935与宁波的初次相逢。早在去年10月,“喜相逢·茅台1935”文化之旅就在宁波站圆满收官,在对美好生活的探索中,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记和人文情感。
这一次,茅台1935以酒作礼,续写和宁波的深厚友谊。在山与海、古与今的对话当中,宁波勇于拼搏、务实奋进的城市精神和茅台1935同频共振,用出山和出海共同书写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传奇——只有开放,才可宽阔吸纳,进步持久。
寻“道”宁波
2014年,中国大运河荣耀加冕,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宁波这座古老的港口城市因此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之列,拥有了令人瞩目的文化地位。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故事。
在十年后的今天,茅台1935选择大运河作为“茅台1935·寻道中国(第二季)”的活动主线,既是因为大运河文化与茅台1935“循历史而来、取匠心而作、向美好而生”文化基因的一脉相承、异曲同工,更是为了探寻大运河和茅台1935背后隐藏的“道”和“美”。

茅台1935与包玉刚故居的“喜相逢”
“茅台1935因‘寻道’而‘喜逢’宁波,演绎了一场同道相合的美好佳话。”贵州茅台酱香酒营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宗强说。
在这场“喜相逢”中,宁波和茅台相似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积淀,孕育出不同的文化结晶,让茅台1935和宁波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陈宗强发言
寻“融合”之道,与自然相合。宁波域内运河是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结合的典范,充分展现“天工人巧,各居其半”的特点。这与茅台承天地造化,应四时更替,传承千年的时间之则、时节之律、温度之法、技艺之美的独特酿造工艺不谋而合。
寻“开拓”之道,与时代同频。宁静致远,波澜壮阔。大运河带给了宁波厚重的文化积淀,贯通河海的自然环境带给了宁波开阔的胸怀,开启与海外文明对话的窗口,也孕育了远近闻名的商帮文化。茅台1935作为茅台布局千元价格带的战略性产品,上市第二年并成为了百亿级大单品,今年依然将保持稳步快速增长,尽显其厚积薄发、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值得一提的是,活动当天,贵州茅台发布2024年一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包括精品茅台酒、生肖茅台酒等的非标产品与“茅台1935”等为代表的系列酒收入约为59.36亿元,去年同期收入50.14亿元,同比增长约18.39%,较2023年第一季度进一步提速。

捐赠仪式
寻“公益”之道,与社会共享。多年以来,浙江以强烈的责任担当、精准的帮扶举措,对贵州坚持无私的帮扶和倾力支持,成就了“共建共享,小康向‘黔’行”的丰硕成果。而一直以来,茅台始终坚持“大品牌大担当”,积极投身社会公益行动,致力于为社会创造更多美好价值。2023年,贵州茅台公益基金会、贵州茅台酱香酒营销有限公司、茅台1935全国经销商联合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设立了“茅台1935·国之大医”公益基金,目前已向“茅台1935·国之大医”公益基金捐资2000万。活动现场,“茅台1935·国之大医”公益基金会向宁波市捐赠50万元,助力宁波中医药领域的建设与发展。
“喜”的独特表达
相比于第一季的“寻道”来说,茅台1935在第二季增加了楹联的文化活动,让“喜逢大运,共赴山河”的主题多了一道独特的关于“道”和“美”的艺术表达。

优秀楹联作品展示
运河通达南北,诗酒跨越古今,妙笔生花作楹联,与喜相逢襄盛举。活动入口处,“茅台1935·寻道中国” 第二季“喜逢大运·共赴山河”楹联征集活动优秀作品罗列在会场两侧,以楹联为文化纽带,描绘出城市的独特底蕴,串联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与大美中国和人间美好“喜”相逢。宁波站楹联征集共计收到作品三百余幅,评选出十幅佳作,由现场嘉宾投票选出晋级作品。
这既是对“寻道中国”活动美的感悟和美好祝愿,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吸引更多的酱粉参与,也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美的相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一版《行动指南》指出:“大运河代表了人类的迁徒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

活动现场表演
楹联贯穿了人人向往的“人间八喜”,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乐见着祈福纳吉,伴随着团聚欢笑,代表着向善求美的民心所向。而饮酒后楹联作对的酒文化,历经千年万代,从不停歇。
2006年5月20日,在一个充满爱和浪漫的节点,“楹联习俗”和“茅台酒酿造技术”同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次在“茅台1935·寻道中国(第二季)”的相逢,也是不同传统和文化表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好相遇。当嘉宾们吟诗作对,品饮茅台1935,恍如古时的文人雅集、兰亭流觞,让文化活了起来。
近年来,茅台的“五合营销法”明确指出,要文化相合,实施文化营销法。文化营销已成为茅台营销的一大利器与法宝。今年,茅台集团更是提出围绕元旦·春节——“联欢和希望”,清明·端午——“感恩和传承”,中秋·国庆——“团圆和收获”主题,把“节日里的茅台”打造为具有鲜明茅台文化特征的节日大IP。

活动现场
而在进入品牌发展的第三个年头,站在百亿品牌的基础之上,茅台1935进一步做强文化品牌IP,继续开展“寻道中国”项目,并聚焦“喜”,与自身所蕴含的“喜文化”相呼应,不断完善茅台1935关于“喜”的表达与应用。
据了解,接下来,茅台1935将继续沿着京杭大运河,在扬州、淮安、济宁、天津、北京等城市寻找不同的“喜”场景,与大美中国和人间美好“喜”相逢,在进一步挖掘“大运河”沿岸喜文化的同时,也把茅台1935自身的“喜”和“美”传递给沿线的消费者,助力广大消费者的美好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思雨
编辑 刘显玉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周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