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全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建设,努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新标杆”

日前,记者从区市场监管局了解到,昌平区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和“四区”建设,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为契机,深入探索知识产权全面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建设和高效支撑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多举措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构建具有昌平特色的知识产权发展格局,努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新标杆”。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去年9月,昌平区出台了《昌平区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办法,聚焦区域资源特色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制订了7方面20项重点任务,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等方面的水平不断跃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我们聚焦重点领域,助力企业持续释放创新活力。”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昌平区积极推动市场主体开通专利审查绿色通道,享受知识产权快速审查、确权、维权等服务,有序推进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昌平分中心建设,争取昌平主导优势产业专利预审全覆盖。
截至目前,在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备案企业达677家。2023年以来,共提交享受专利预审服务案件1572件,知识产权创造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
区市场监管局还有效运用金融工具,实现知识产权高价值转化。一方面大力推动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引导创新主体和金融资本资源进行有效对接,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高质量专业化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知识产权金融工具获得创新红利,2023年,昌平区共完成知识产权质押29笔,融资2.4亿元,融资额位列全市第6;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知识产权保险工作的宣传力度,推动辖区中小微企业参专利保险,邀请专家授课,全面详细讲解参保政策,2022年以来,昌平区43家企业投保专利保险385件,获得保费补贴425.5万元,投保企业数排名全市第2。
“在推动知识产权创造的同时,我们还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持续优化市场秩序环境。”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昌平区强化内部联动,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持续发挥区打击侵权假冒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不断完善联席会议、案件会商、联合执法、行刑衔接和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为辖区市场经营主体构建多元化的保护机制,区“双打”工作连续4年位列北京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绩效考核第一档次。
此外,区市场监管局注重外部共建,通过与石景山法院行政庭(知产庭)签订“智护京西”支部共建协议,在普法联动、案件通报、信息共享等七个方面开展合作,并每年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活动周期间开展知识产权类案件通报会。“围绕落实‘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我们坚持疏导结合,规范专利申请流程。”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该局对辖区四批次共计507件非正常专利申请开展了核查整改工作,申请人主动撤回351件、申诉156件。
一系列举措的落地实施,有效激发了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截至目前,昌平区有效注册商标总量已达139478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3421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3件。其中,2023年昌平区获批北京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175家、优势单位15家,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金、银奖各1项,荣获第七届北京市发明专利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并完成知识产权质押29笔,融资2.4亿元,融资额位列全市第6,昌平区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实现稳步提升。
下一步,区市场监管局还将紧密结合“实干争先年”主题活动要求,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加快培育知识产权发展新动能,促进无形的知识产权转化为推动昌平区产业发展的有形生产力,为加快“四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图文/王星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