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羡慕!福州这个村给老人发钱!每人数千元!

福州晚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旧城改造

为村民带来了宽敞宜居的新房

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不断激活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从满是儿时记忆的文化产业街

到闲置地上建成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等

不仅壮大了村级经济

还让村民口袋鼓起来

而论起生活的幸福指数

闽侯甘蔗街道横屿村的村民

最有发言权

历史文化街区落地

村内古厝“重生”

横屿村的村民大都姓程。从明末至清朝,程姓先贤在村内建有古厝20余栋。2018年4月,甘蔗街道启动旧城改造三期项目,紧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昙石山文化遗址的横屿村部分民居被征迁。此次拆迁,也成为有着“老破旧”之称的横屿村实现蜕变的转折点。

闽侯县结合老建筑保护工作,将这处征迁区域打造成以“闽族缘起,向海而兴”为主题的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较好地保留了横屿村传统村落的街区肌理与建筑风格,成为展示闽侯古厝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横屿村党支部书记程文平告诉记者,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内至今完整保留有10多栋征迁时留下的古厝,其被活化利用,以全新的形象“重生”。

以程由灿厝被改造成为闽侯县崇贤馆为例。展馆围绕“修身齐家”“任事用权”“劝学立志”“族规家训”4个篇章,向游客娓娓道来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侯官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动静结合的展示方式,让这里成为不少游客的必打卡点之一。而其余的古厝,则陆续“变身”成大众茶馆、书画馆、花卉产业和闽侯金鱼产业展示馆等。

新建文化产业街

重现记忆里的“横屿味”

近段时间以来

不少来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

市民会发现

横屿村内多了一条文化产业街

在这条长200米的街上

设有50间统一整体风貌的沿街店面

据了解,在20世纪90年代前,横屿村文化产业街为闽侯县城的进城主干道。随着城市的发展,街区出现街面破旧、整体风貌杂乱等一系列“老年病”。2022年,横屿村对道路两侧进行修整翻新,力求打造出一条优质文化产业街。

为此,横屿村村两委投入近400万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以建设整洁美观、风貌统一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在兼顾经济与环保的同时,力争提升与昙石山历史文化街区的匹配度,使其成为配套商业街。

程文平告诉记者,横屿村素来以橄榄种植业为主,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但如今,村里橄榄种植已大不如前,从业人员流失严重。木雕、竹梯等行业的手工艺人也逐渐消失在大家的视线里。

为了重现城关居民记忆中的老街,村两委结合“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积极动员一批手艺达人、民间艺人、乡贤能人回街区创业。如今,不少返乡的村民惊喜地发现,“横屿味”的手工橄榄,还有儿时记忆里的木雕、竹编老师傅都重新活跃在街区里。这里的经营业态也愈加丰富,集风味小吃、民俗文化、当地特产、竹制手工、外贸代购等于一体。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造,如今,沿街店面的月租金大幅上涨,横屿村也在去年实现村财收入达200多万元。下一步,村两委计划引进中高端产业,不断丰富业态发展,打造集功能性、美观性、文化性等特点为一体的优质文化街区,预计年接待游客约3万至5万人,可为产业街内的村民户均年收入增加8000元以上。

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老人年底有分红

今年初,横屿花园安商房小区举行了热闹的回迁选房仪式。该小区绿化率达到35%以上,两个景观廊架串联成片的绿化景观,让居民时刻都能感受到鸟语花香。同时,小区内的儿童游乐设施和健身器材也应有尽有,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此外,横屿村还利用闲置20多年的9.1亩土地,建成城关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闽侯城关第一市场。市场内有20个固定商家,以及97个流动摊点。通过采取街道指导、村支部领办合作社经营的模式进行规范管理。这里每日交易额达30万元,带动就业岗位约300人,每年增加村财收入约40万元。

村级经济的不断壮大

也让每位参与权能改革的村民

在年底时都收到一笔分红

特别是村里的600多位老人

年底时

每人能分到3600元的分红

目前,横屿村正着手开发村里的陈店湖,吸引湖边工业区企业投资,力争将其打造成一处可供企业洽谈、工艺品展示的商务洽谈区。此外,正着手与村集体合作社联营联建,投资陈店湖光伏与观光项目等。

交通小贴士

从福州市区出发,走福州绕城高速,再走县道115、昙石山中大道可至横屿村。

福州晚报记者 陈木易 /文 林双伟 /摄

新媒体编辑 郑锦銮

监制 管慧 林亦敏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