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村里的文化新图景——解密乌鲁木齐米东区湖南村的文化振兴密码

乌鲁木齐晚报
关注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宋建华)雕梁画栋的中式门楼,门口蹲坐两座拴马桩,院中两层小楼古色古香……春风渐暖,行走在米东区长山子镇湖南村,门口挂着福寿居艺术馆匾额的建筑煞是引人注目。
像这样的艺术馆、工作室,湖南村目前正在打造的还有9个,涵盖影视创作、文学创作,雕塑、篆刻、绘画、书法、工艺美术和艺术收藏等。
以众多艺术家入驻创作为核心,湖南村将打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乌鲁木齐市历史文化艺术名村。
是什么样的独特魅力,让众多艺术家选择这个小乡村?记者走进湖南村,去解密这里的乡村文化振兴密码。
文艺风吹进小乡村
4月5日,在湖南村村委会办公室,一场艺术家入驻签约仪式正在举行,11位艺术家与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了入驻协议。
按照协议,入驻的每位艺术家不仅有租金补贴,还将享受村上文旅产业收入分红。
“既能在恬静安逸的农村有一方创作地,还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乐意让艺术回归乡土。”入驻活动发起人王伟中说。

4月5日,在米东区长山子镇湖南村福寿居艺术馆,入驻湖南村的艺术家们正聚集在一起商讨办展览事宜。记者陈岩摄
拥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级文物鉴定师等众多头衔的王伟中是米东人,还是一位作家、音乐家和歌手,擅长文旅策划设计,是米古里西域水游城和贡米巷特色文旅项目的主要策划设计师。
签约完毕,王伟中带领大家到已打造完成的福寿居艺术馆参观,这是村中第一个打造完成的乡村艺术馆。
福寿居艺术馆的负责人张建生是位书画家、收藏家,也是湖南村村民,在外打拼多年之后回到村上建艺术馆。
艺术馆面积480平方米,分为工作室、展厅和收藏室等。
工作室笔墨纸砚和各类画笔一应俱全,满满书香气息。展厅和收藏室内摆放着2000余件书画、陶瓷、根雕、文玩等藏品,俨然一个小型博物馆。
“我还将继续完善艺术馆,打造成集创作、展览的乡村艺术阵地。”张建生说。
不远处是王伟中正在打造的艺术工作室,面积35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一楼已具雏形。
“工作室今年将打造完成,除了在这里创作之外,这里还将成为艺术家交流和展示作品的基地。”王伟中说。
“这是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蛋雕代表性传承人魏登军的工作室,将建成蛋雕等非遗展示基地。”“这是米东区书协美协理事米新哲的工作室,将建成篆刻艺术基地。”……
沿着主干道继续往前走,王伟中指着一栋栋已经挂牌艺术室的民居给大家挨个介绍。

4月5日,在米东区长山子镇湖南村艺术家王伟中绘画工作室,王伟中正在作画。记者陈岩摄
在一栋正在装修的民居旁,曾参演过《新龙门客栈》《黄飞鸿》《新方世玉》等电影的导演鱼小文跟大家分享了他在村中打造影视基地的规划。
“这是我的影视工作室,我将依托这个工作室在村中建一个武侠主题的集拍摄、参观和体验为一体的影视基地,让游客在这能圆一个武侠梦。”鱼小文说。
“大家将挖掘各自领域的人脉,发挥聚集优势,吸引更多艺术家入驻。”王伟中说。
目前,第二批签约艺术家已经确定了6位,另外还有米东区旅游协会及相关企业正在商量入驻事宜。
按照计划,湖南村将在今年初步建成艺术门类丰富、艺术机构齐全的乡村艺术基地。
和美乡村产生溢出效应
为何如此多的艺术家看中了湖南村这个小乡村?
首先得益于湖南村悠久的历史。借助较为翔实的文献资料佐证,王伟中曾做过湖南村历史考证。
“经初步考证,湖南村在清代还是一片沼泽湿地,是左宗棠部将刘锦棠将其奖励给麾下一位将士种植水稻的区域,因该将士祖籍湖南,大家便以湖南人居住地称呼该地,地名一直流转至今,逐渐演化为现在的湖南村。”王伟中说。
村党支部书记代学勇说,湖南村之前一直种植水稻,村民还一直保留着湖南人爱吃辣的传统。
指着干净整洁的村子,王伟中说:“艺术家的乡愁,大概就是这样的和美乡村。”

4月5日,在米东区长山子镇湖南村福寿居艺术馆,游客以及艺术家们正在参观艺术家张建生绘画展。记者陈岩摄
村庄的小路上,平坦干净的柏油路纵横其间,外立面整洁统一的农家小院优美宜居,行道树、路灯矗立两侧,家家户户门口花草已开始露头……一幅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呈现在眼前。
受益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湖南村实施了道路维修、上下水和燃气入户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更完备、公共服务更便利,环境面貌变美变靓变干净。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湖南村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开展艺术家入驻工作,通过历史文化艺术来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曾一起在中国艺术创意小镇北京宋庄镇开过工作室的王伟中和米新哲都说,在这里找到宋庄的感觉。
“艺术家崇尚宁静、悠闲的工作环境,生活成本低,还有艺术聚集氛围,宋庄符合这个条件,湖南村也符合这个条件。”王伟中说。
村上的变化,返乡艺术家张建生最有感触。“村上一年一个样,‘里子’‘面子’一起美,这也是我将艺术馆开在这里的主要原因。”
长山子镇还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由村党支部主导成立湖南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来盘活闲置房屋,统一规划打造历史文化艺术名村。
闲置房屋摇身一变,成了乡村文化馆、艺术工作室等文化艺术空间,既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又能“筑巢引凤”,村民们拍手称快。
艺术家到村上租房子建工作室,村民们刚开始都在观望,当张建生的福寿居艺术馆建起来时,大家都动心了,争相到村委会去登记闲置房屋。
将二层闲置小楼租给艺术家的村民李金花说:“老房子成为工作室,能收租金,还能吸引游客,等村上成了艺术村,大家都受益。”
长山子镇党委委员马婷说,长山子镇党委和村“两委”不仅制定了详细的艺术家入驻优惠政策,还积极制定湖南村历史艺术文化名村规划。
有政策、有支持、有规划,艺术家和企业纷至沓来,一个有形有魂的历史文化艺术乡村正在崛起。
艺术赋能更深远
参观完之后,王伟中与米东区文联主席李文强、长山子镇党委委员马婷、湖南村党支部书记代学勇等聚在了村委会办公室,共同商量历史文化艺术名村打造事宜。
“这是我们的历史艺术文化名村的第一版规划方案,大家看看,多提宝贵意见 。”代学勇搬出一本厚厚的设计图册说。
长山子镇党委、人民政府直面问题,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推进湖南村历史文化艺术名村的规划建设工作,打造特色鲜明的示范村。
马婷说,他们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帮助梳理房源信息、签订租房合同,并出面解决大家的所有难题,用制度形式保障入驻艺术家权益,让大家能进来、留得住、能长远。
按照规划,村上将建设村史馆、百姓大舞台、农耕文化区、研学基地等,同时配套游客服务中心、红旗大食堂等,还将建设浮雕、景观小品和旅游公厕等。
“我们还将湖南村的打造纳入到长山子镇一乡一品生态文旅产业打造中,对整村全方位整体升级打造,凸显艺术乡村的示范特征,让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活力更足,意义更深远。”马婷说。
作为湖南村历史文化艺术名村的总策划、总设计,王伟中脑海中已经有了方向。
“我们可以对标北京宋庄镇,推动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和谐共存,并积极融合现代元素,因地、因时制宜地将现代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乡村原生文化中,使乡土文化展现出现代化的新面貌。”王伟中说。
按照王伟中的计划,村上艺术空间达到一定规模后,可以每周一主题举办乡村文艺节,开展艺术创作、展览、教学等活动,还将积极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作用打造乡村文化打卡地,提高知名度吸引国内外的艺术家和游客。
艺术家来到湖南村,将会围绕乡村进行艺术创作,这些文艺作品会反哺乡村,形成乡村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激活当地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田园物产等资源。
李文强说,作为乌鲁木齐首个以艺术家聚落为特色的村落,该村还要发挥好特色鲜明、艺术门类众多的艺术家作用,以村民闲置房屋改造为切入点,探索出一条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米东区文联将持续对当地进行文艺创作领域的扶持力度,做好文艺领域沟通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积极组织一批各门类的艺术家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基因。”李文强说。
长山子镇还注重统筹艺术人才引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组织建设,以湖南村为引擎,带动整个长山子镇文旅产业发展,真正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
“打造历史文化艺术名村,归根结底就是让乡亲们过好光景。”代学勇说,“等历史艺术文化名村初具规模后,村民的人均收入将大幅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