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南京都市圈探索要素跨区域配置
转自:南京晨报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佘才高提交了关于支持南京都市圈探索要素跨区域配置的建议。这一建议旨在推动南京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佘才高指出,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的首个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初步形成极点带动、同城先行、轴带支撑、辐射周边的良好发展态势。2023年,南京都市圈GDP总量约5.1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4.0%。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三个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产业项目合作、社会协同治理、生态绿色发展等领域积极尝试,形成了一批亮点做法和典型案例。
然而,南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产业、数据、项目等“三个协同不够”的瓶颈和困难。比如,都市圈各城市自然禀赋相似,产业发展重点高度重叠、缺乏精细分工,人才、技术等要素集约度不够导致综合成本上升,产生重复建设、争夺市场、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建设,助力南京更好发挥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牵引作用,在跨省级行政区区域治理新模式上先行先试。佘才高建议进一步推动要素资源跨区域配置,提高政策实施精准性,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合作。
在建议中,佘才高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首先,他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对存量企业、科技创新型初创企业以及先进制造业总部企业跨区域基地建设等产业项目,探索建立跨区域互利共赢的税收共享、指标分算等利益分享机制。优先支持南京都市圈跨市域合作园区、毗邻地区探索企业所得税分享机制。允许在南京都市圈范围内开展跨省域、跨市域土地指标统筹途径,推动新增建设用地空间指标、增减挂钩建新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耕地“进出平衡”指标等各类土地指标的自主交易流转。允许异地代保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采用市场化配置方式完成都市圈范围的耕地保护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总任务。
其次,他建议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框架背景下,相关部委进一步明确各个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产业功能定位,强化产业协同,形成长三角城市间科学高效的竞合关系。并选取一批条件成熟、横向联系紧密的产业园区和行业企业,定期组织产业协同对接会,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整合。探索构建都市圈综合性技术交易市场以及专业化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再次,他建议在国家层面统筹区域重大项目建设,设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明确统一的建设时序,加强土地、资金、环评、审批等要素保障力度。支持南京都市圈建立土地指标管理、存量土地盘活、用地收储出让管理等统一管理机制。
最后,佘才高建议支持在南京都市圈范围开展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试点,探索出台数据、能耗、用地等要素统筹、市场交易、有偿流转等标准规范,推动要素合理流动,建立都市圈内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回流协同机制。探索建立数据要素确权、赋权以及市场化定价机制,推动公共数据交易和法人公民数据授权交易。支持都市圈深化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扩大“居住证”持有人享有权益和便利范围,探索建立南京都市圈统一“居住证”制度。建立公共服务领域信息互联互通渠道,推动实现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一卡通”建设。通讯员 宁人宣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畅
南京市人大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