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里的乌鲁木齐丨在“六亩半”听惊蛰

乌鲁木齐晚报
关注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王煜)“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在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里,是这样描写惊蛰的。惊蛰,预示着我们平凡的世界里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月5日下午,在六亩半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主题社科普活动现场。记者王煜摄
一雷惊蛰始。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节气里,由市社科联主办,高新区(新市区)委宣传部协办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主题社科普及活动在青格达湖乡六亩半手作文创园举行。
“大家知道‘时’和‘候’是什么意思吗?”自治区诗词学会秘书长、乌鲁木齐市文联诗词楹联家协会副主席王彤向参加活动的观众提问。
听着大家五花八门的答案,王彤讲解道,“时”为季节、时节的意思;“候”是中国古代用来划分时节的单位,把五天叫一候,三候为一气,称节气。

六亩半文创园负责人韩景敏带领大家体验植物印染。记者王煜摄
由古至今,二十四节气不仅对农业生产起到了指导作用,也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及文化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文化绕不开的就是诗词。王彤为现场观众热情洋溢地朗读了由乌鲁木齐市楹联家协会曾庆成先生所作的七绝《惊蛰春融》。
“边疆惊蛰未听隆,瀚海轻霾淡映瞳。步履轻知荆草韧,难能阻断是春匆。”
王彤说,蛰就是天上的春雷惊醒蛰虫,春雷乍动、万物复苏。我国南北跨度较大,幅员辽阔,“惊蛰始雷”一般和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并不是所有地方都会在惊蛰时节打雷。
在新疆,惊蛰往往是听不到雷声的。曾庆成先生首句就写出了地域的特点,南疆的沙漠中已经扬起了沙尘,步履下已经感知到早春荆草的坚韧,即便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阻挡不了春天向我们匆匆走来。物相与诗意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新疆的早春、新疆的惊蛰。
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律的认识,反映了自然物候现象的变化。
此时的乌鲁木齐,惊蛰唤新生,春耕春备正当时,一幅幅万象更新的春光图正在乌鲁木齐徐徐展开。
俗话说,“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惊蛰还有着吃梨的习俗。从养生角度来说,此时乍暖还寒,气候较为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吃梨也能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活动现场,主办方还为每位观众送上了一个梨子,代表着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这是我过得最有仪式感的一个节气,我学到了很多与节气相关的知识。”前来参加活动的王丽拿着梨子,喜滋滋地拍照发了朋友圈。
惊蛰是万物进入飞速生长的时期,而植物的生长和节气是密切相关的,六亩半手作文创园负责人韩景敏带领大家一起体验植物印染,感受大美新疆独特的人文魅力。
韩景敏说,植物染色的原料其实随处可见,秋葵叶子、艾叶、杨树叶、芦苇、核桃青皮、橘子皮、石榴皮、葡萄渣、洋葱皮等等,经过熟制或者生制,都可以制成植物染料,植物的叶片,还有人们随手扔掉的废渣,可以制作出红色、黄色、蓝色等纯天然植物染料。
说起这些植物,韩景敏滔滔不绝,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植物,却能染出来好看的颜色,而在她看来,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神奇馈赠。
韩景敏演示着植物印染的步骤,将洛神花加上媒染剂煮半个小时后变成黑紫色液体,把液体倒入盆中,把几块白色坯布折成各种形状,用皮筋扎住,浸没到染液中。过一会儿,把坯布取出,用清水洗净、晾晒,有着美丽晕染花纹的淡紫色方巾就染好了。
“植物染色,就是这么简单自然!”韩景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