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京杭大运河北京昌平段图鉴

大运河对于北京城举足轻重,以至于人们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城。”

古时有这样一句俗语:“流成的杭州,漂来的北京。”

为北京城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北京的建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提到大运河北京段,不得不提白浮泉,白浮泉位于昌平,龙山东麓,又名龙泉。

此处泉水源源不断,水量大且稳定。因村子叫白浮村,泉也称为白浮泉了。

元代在泉上修建了九龙池,隆庆年间,白浮泉的“龙泉喷玉”美景,被列入“燕平八景”之一。清康熙年间,更名为“龙泉漱玉”。

话说元朝建立之后,在北京修建了元大都。可城池修好了之后,水系全然不通。

因为当时来自于南方的漕粮,运抵通州之后,再进到大都城,仍然有50余里的陆路。

走陆路不仅费时费力,人困畜疲,苦不堪言,而且成本巨大。

有史书记载,从通州到大都,走陆运的这些成本,几乎相当于杭州到北京的成本了。

一个年轻人前来叩见忽必烈,提出了十一项治理水利的建议。听得忽必烈是龙颜大悦。

这个年轻人正是郭守敬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走陆路,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走坝河。

但这条河水量不够,船只说搁浅就搁浅。这在当年可是头等大事。

这就迫切地需要有一条人工运河,才能够把通州和大都城高效地连通起来。

到了1292年8月,运河开始动工,于次年贯通。前后有两万多人参与了这条河的修建。

要想贯通运河,首先要解决水源问题。郭守敬几经勘测,选定了位于昌平的白浮泉作为它主要的水源地。

我们来看北京的地势,属于西北高,东南低。

如果把西北方向的白浮泉泉水直接引到城里,它势必要经过沙河、清河这样的低洼地带。

于是郭守敬就借着西山山势,走了个C字形,使得水量更大了。

不仅收了一个泉的泉水,还收了其他九眼泉的泉水。与此同时还把山上的溪水也给收集起来。

最后汇集在了一片比较开阔的水域,就是今天著名的颐和园的昆明湖

昆明湖原来叫做瓮山泊,所以这条河叫做白浮瓮山河

也有史书称这段人工引水工程为白浮堰

从白浮泉到瓮山泊,这段海拔差仅在10米之内。但是,这个水在山里边盘旋了30多公里,仅仅海拔下降了几米。

那是一个没有现代科技设备的时代,郭守敬算得如此精准,堪称是北京水利工程历史上的旷世杰作。

此外,白浮瓮山河与多条山溪交叉,为此沿途设置了12处“清水口”,(明代称“泄水口”)。

平时用荆笆编笼装入碎石,封住河道,使水汇入白浮瓮山河,当山洪爆发雨水过多时,就打开这些坝口,使洪水得以按照原有河道流出。

时至今日京密引水渠的许多段落与白浮瓮山河的路线几乎完全一致。

至此,白浮引水和大运河终于交汇,并在北京内城形成了一大片水域,元朝人称之为积水潭,明朝改为什刹海

忽必烈后来感叹这片水域之广阔,意义之重大,给连通到通州北运河的这段起了个名字:通惠河

经过郭守敬修船闸和舍直取弯等一系列的操作,解决了水位落差。

最终使得南方的漕船通过京杭大运河,以及最后的这一节通惠河,源源不断的驶向了大都城。

在积水潭实现了舳舻(zhú lú)蔽水一派繁华的盛景。实现了京杭大运河贯通的最后一公里

相传说是因为修建了十三陵,当时皇家觉得影响风水。

然而这里的泉水,确未因此而止,依然喷涌而出。

白浮泉所在的龙山之巅兴建起了一座庙宇,名为都龙王庙

不同于别的龙王庙,都龙王庙是北京历史上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龙王庙。

成为了京北影响最大的祈雨之地。

这庙门口有一副对子。上联是:九江八河天水总汇,下联是:五湖四海饮水思源。

正道是:龙泉喷寒玉,汩汩无时停~

最后,给大家带来一个小问题。您知道上面这个镇水兽叫什么吗?答案在文末哦~

时光蹉跎,万物有踪。让我们更好的读懂昌平,读懂古都北京。

镇水兽叫趴蝮(拼音:bā xià)又名蚣蝮(读音:gōng fù)蚣蝮:寓意四方平安之意,水性非常好,修桥之时,放于桥头或桥身。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于作为建筑物的排水口。也有传说蚣蝮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在故宫、天坛等中国古代经典皇家建筑群里经常可以看到。

图文来源:回龙观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