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岁月习俗汇集(腊月三十)

第十二篇 腊月三十(除夕)
(一)辞岁
【祭拜祖先】
《京都风俗志(清)》中记有:“除夕人家,或有祀先,或焚冥钱。”《帝京景物略(明)》中记有:“悬先亡影像,祀以狮仙斗糖、麻花馓枝,染五色苇架竹罩陈之;家长幼毕拜,已,各自拜,曰辞岁。”《北京岁时记(民)》中记有:“世家祭宗祠悬影。家家佛前神主上供守夜接香。”
除夕夜应该祭拜祖先。旧时老北京的大户人家有家庙,祖先牌位都供奉在家庙里,三十晚上全族老少可以一起到家庙祭拜祖先。一般老百姓限于自身条件,家中场地较小,所以平日里便将祖先的牌位收存起来。
很多老北京人,到了大年三十的下午,都会去祖坟地一趟,意思是接祖先回家过年。《天咫偶闻(清)》中记有:“岁暮上冢。辞岁。”回到家后,便把祖先的牌位取出来,擦拭干净,摆在供桌之上,受后人的祭拜。现在一些老北京人,用先人的照片代替了牌位。
如除夕没有去祖坟地,也有一种做法可解。《帝京岁时纪胜笺补(清)》上记有:“用素烛蓝桌围,以代上坟之典,上灯后,换红桌围,燃红烛再上供。”
老北京人的这种举动,可能有些人会嗤之以鼻,认为搞这种活动是一种迷信,是愚昧的体现。这种说法有点极端了。中国人的春节,就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祭拜先人,是从精神上与逝去的亲人团聚,对在世的人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这种供奉逝去先人的做法,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展现,在现代社会,也不应将这种习俗丢弃。
【除夕辞岁拜年】
在《燕京岁时记(清)》上记有:“辞岁。凡除夕,蟒袍补褂走谒亲友者,谓之辞岁。家人叩谒尊长,亦曰辞岁。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京师风俗志》中记有:除夕之夜“或有往亲友家拜贺者,谓之辞岁。”这本书的作者让廉还在书中记有:“予旧居年久,记光绪初季,弟除夕暮夜于邻里拜年至五十余家。”《帝京岁时纪胜(清)》中记有:“除夕为尊亲师长辞岁,归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灶。”
老北京人的“辞岁”多指祀祖,多指自家亲人间的叩拜,如《帝京景物略(明)》中记有:除夕夜“家长幼毕拜,已,各自拜,曰辞岁。”前面所记的除夕“暮夜”四处“谒亲”“辞岁”,“于邻里拜年”“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的习俗,在老北京城里,似乎没有人践行。
为什么上述习俗践行的人很少,这是因为老北京还有一种习俗,与上面所述的习俗不一致,那就是从大年三十傍晚,就不要去他人家了。特别是人家门上挂上灯笼后,非邀请,就不要去人家串门了。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大年三十的年夜饭 - 没外人”,就是这个意思。虽说这条习俗没有见于书籍的记载,只是通过歇后语的形式说出来,但绝大多数老北京人都坚守这条习俗。除夕傍晚,家中挂上灯笼后,一直到子时之前,老北京人很少有人还会到亲戚家、邻居家、朋友家串门的。
【官府辞旧岁】
《京都风俗志(清)》上记有:除夕“早晨,官府有谒上司之仪,谓之拜官年。”《酌中志(明)》中记有:“三十日岁暮,卽互相拜祝,名曰‘辞旧岁’也。大饮大嚼,鼓乐喧阗,爲庆贺焉。”
(二)除夕夜街面上的商铺
老北京的除夕夜,街面上依旧热闹非凡。一般的商店都照常开门,有的商铺甚至经营到正月初一天明。
《京都风俗志(清)》中记有:除夕“都人不论贫富,俱多市食物。晚间铺肆灯火蚀天,烂如星布,游人接踵。欢声满道。”
《清稗类钞(民)》中记有:“除夕元旦风景,凡繁盛处所,大略相同。除夕之日,街市商店交易辄至天明,游者采办年货者,至是更拥挤。及夜,寺庙之礼神者车马往来,几弗能过,而乞丐之集于道旁者尤伙。至买卖之盛者为香烛店、年画铺、风筝纸鸢店、玩物摊,其他如茶食店、广货铺、杂货铺、茶叶店、首饰店、典质铺,人亦拥挤。惟戏园,则先数日而已辍演。时至中夜,多爆竹声,盖比户已迎竈君下界矣。”
《北京岁时记(民)》中记有:“门前货声、粥酪、馒首、硬面饽饽、馄饨、慈菇、荸荠萝卜、糖壶芦车、干果子挑,至交拜年,铺户索账。行人灯笼一夜不断。”
《帝京岁时纪胜》中记有:“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百官趋朝,贺元旦也。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更间有下庙之博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击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良可听也。”
(三)辞旧迎新
【送玉皇】
腊月二十五,老百姓“迎玉帝降人间,察善恶也”。经过了几天的“稽查”,玉皇大帝需要回到天宫了。
《帝京景物略(明)》中记有:“三十日五更,又焚香楮送迎,送玉皇上界矣”。
【迎新灶君】
腊月二十三,家家都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除夕需将灶王爷接回家来。《帝京景物略(明)》中记有:腊月三十“迎新灶君下界矣。”
迎灶王爷回家,就是到市场上请一张灶王爷的神像,除夕下午贴到灶台之上,上香叩拜。
【社会儿童送财神】
《旧京风俗志(民)》中记有:“夕阳西下之际,市井贫苦儿童,有二三人一起者,有一人单独者,先到纸店购买印版纸财神像数十张,分赴各大街之商店及胡同各住户,映门而喊曰:‘送财神也来了’”,商家或住户给铜四五枚。
如商铺中、家中已请财神爷了,切记不可回答“送财神”的儿童说“不要”,也应给“予以铜钱一二文”,“告之曰‘财神爷已经接了’。”
【摆放天地桌】
前面说过,除夕的下午便开始准备祭神祀祖了。《燕京岁时记》中记有:“每届除夕,列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者,乃诸天神圣之全图也。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苹果、干果、馒头、素菜、年糕各一层,谓之全供。供上签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宝等,谓之供佛花。及接神时,将百分焚化,接递烧香,至灯节而止,谓之天地桌。”
“天地桌”就是供桌,用于祭祀时摆放供品。与天地桌配套的还有一个木架子,祭祀之时,将“天地神仙码”挂在木架子上。《京华事略(民国)》中记有:天地桌的后面“立一个红油木头架子,架着一张天地马儿。”
一般家庭中,因条件所限,都将天地神仙码挂在墙上,神仙码下边摆有供桌、香案。
【挂灯笼】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挂上形状不同的灯笼。灯笼必须在除夕晚上挂上,然后每晚都要点亮里面的蜡烛。最早也要到初四的早上才能摘下来,这也是老北京人的一种习俗。
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感,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灯笼在正月初一到初三,承担着一项十分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为神仙姜子牙提供安歇之处。
据传姜太公登坛封神的时候,按照元始天尊的授意,将东岳大帝的位置预先留给了自己,但是让欲被封神的黄飞虎知道了,黄飞虎想要东岳大帝这个神位,所以在封神过程中,黄飞虎一直藏在桌子下面,没有露面。等到封神就要结束的时候,黄飞虎从桌子下爬了出来,此时已经没有其他的神位了,姜太公只得将东岳大帝的神位封给了黄飞虎。结果是姜子牙没有得到任何神位。
这种结果,实际是元始天尊的真实想法。元始天尊就是想在自己与诸神灵之间,建立一个借元始天尊的法力,来挟制所有神灵的一个层次,而封神的姜太公是最佳人选。姜太公没有被封神,也就没有神位受众人奉祀,元始天尊便发出了八个字的最高指令,那就是“太公在此,诸神让位”。意思就是说,姜太公无论到何处,当地的神灵必须让出自己的位置给姜太公坐。
按照天上的相关规矩,所有神灵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晚上的子时开始,一直到初三的晚上亥时结束,必须诸神就位。这就出来了一个问题:姜太公怹老人家这三天到哪去呆着?于是元始天尊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在这三天里,让姜太公将灯笼里放置蜡烛的灯笼底托,作为自己暂且安身的地方。所以各家各户便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挂上灯笼,给姜太公一个安歇的地方,并且初三前是不能摘掉的。
按照道教说法,姜太公实际有自己神位的,并且级别很高。姜太公被玉皇大帝封为了“天枢上相”,在天庭上,协助玉皇大帝治理三界的神仙。在这位置上的神仙,前后一共只有七个人,他们是:姜子牙、张良、诸葛亮、许逊、魏征、文天祥、刘伯温,这七人除了许逊,其他六人均是人间名相。但许逊也是大名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的就是许逊的故事。

【年夜饭】
老北京人特别注重年夜饭。有人说,年夜饭指的是大年三十这天的晚饭;也有说指的是三十晚上“交子”之时的吃饺子这顿饭。按照老北京人的习俗,年夜饭应该是大年三十这天的晚饭。
除夕的晚饭,凡是能回家的孩子,都要回家陪父母吃这顿年夜饭,这是老北京的规矩。全家围坐一起,欢乐融融。《荆楚岁时记(南北朝)》中记述:“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
家中有愿意喝酒的、恋酒的,这顿年夜饭能吃到交岁之时,和子时吃饺子连在一起。时间一到子时,全家人又是一阵忙碌。接神、祀神、祀祖,阖家互拜,卑幼拜尊长,然后一家人围坐桌前吃饺子,继续吃年夜饭,吃了“交子”的饺子后,年夜饭才正式撤席。《京都风俗志(清)》中记有:“接神后,妇女设酒菜,家中长幼咸聚饭相庆”。
现在有些文章中说:老北京人年夜饭要大鱼大肉。实际老北京人的年夜饭讲究的是清淡,《老北京实用指南(民)》中就提到:年夜饭“肴馔大率为素”。
年夜饭中有几种菜肴食品基本上家家必备,如菜肴中必须要有“鱼”,并且必须是整条鱼,要有头有尾摆放在鱼盘中,以示“年年有余”。菜肴中多有“四喜丸子”或蒸菜“蒸丸子”,取其形“团团圆圆”。年夜饭中一定要有黍米面的“年糕”或江米做成的“八宝饭”,取其“年年高”之意。
年夜饭之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
【包饺子】
北京人喜欢吃馅儿,时不时地就包顿饺子吃。但老北京人最重视的是元旦子时的这顿饺子。
元旦吃的交子饺子,大多数人家的饺子馅是素的,《帝京岁时纪胜(清)》中记有:年夜饭时,“合家吃荤素细馅水饺儿”。
为什么要吃素馅饺子呢?民间说法,吃素馅交子,为的是这个“素”字,代表心中“素净”。初一子时吃素馅饺子,求的是一年平安无事、安安稳稳,心中“素净”。
仔细想想,子时吃素馅饺子,应该与子时饺子需要给神祇和祖先上供有关。因为天地神仙码中,既有道教的神仙,也有佛教的佛菩萨和儒家的圣人,所以作为供品的饺子,其馅必须要符合所有神祇的需求,这就需要是素的。
老北京大多数人家在包交年饺子时,有在饺子馅里放钱币,卜一年之运的习俗。《酌中志(明)》中记有,“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燕京岁时记(清)》中也记有,“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为之煮饽饽;富贵人家。安逸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民社北平指南(民)》中也记有,“食水饺,饺中暗藏以制钱,以卜顺利,家人得食者则终岁大吉。”
这种在交年饺子里放金钱,以吃金钱来卜新年运气的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不过现在饺子里放的是硬币了。
包好的饺子,摆放在箅帘上,饺子上面摆放几条宽面,意为饺子是“财”,宽面是签子,摆在一起是“钱串”的意思。
【守岁】
每年的除夕夜。家家户户曰在辞岁后,“聚坐食饮,曰守岁”。
《酌中志(明)》中记有:腊月“三十日,岁暮‘守岁’”。《宛署杂记(明)》中记有:守岁是“宛俗除夕,聚坐达旦,有古惜阴之意。”
“守岁”确有“惜阴之意”,还有不坐失一年一度的新旧双岁相交之时。“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岁”的“岁”字,应该是“祟”,是“邪祟”的“祟”。据说“祟”是在岁末年初到人间祸害人的怪物,所以大家便在三十的晚上聚在一起,共同驱走“邪祟”。
守岁之夜,也是阖家欢乐之夜。《燕京岁时记(清)》中记有:“黄昏之后,合家团坐以度岁。酒浆罗列,灯烛辉煌,妇女儿童皆掷骰斗叶以为乐。及亥子之际,天光愈黑,鞭炮益繁,列案焚香,接神下界。和衣少卧,已至来朝,旭日当窗,爆竹在耳,家人叩贺,喜气盈庭。转瞬之间,又逢新岁矣。”《京都风俗志(清)》中记有:“家庭举宴,少长欢嬉,儿女终夜博戏玩耍,妇女治酒食,其刀坫之声,远近相闻。门户不闭,鸡犬相安。或有往亲友家拜贺者,谓之辞岁。夜静更深,则爆竹之声浙起,是即接神者,而升平之世,于斯可见其概也。”
在腊月二十四那篇中,曾记有“各家开始制作过新年时穿的新衣服。”守岁之时,大家都开始换上新衣服了,只等子时的到来。《北平风俗类征(民)》中记有:“妇女多戴红石榴花,上缀小金元宝,则取吉祥发财之意也。”
【灯明一夜】
老北京腊月三十晚上有一个习俗,那就是伴随着大家“守夜”,家中灯明一夜。其意就是用光明,驱走邪祟瘟疫,保佑新的一年中,全家人平平安安。
在记述老北京岁月习俗的相关书籍中,没有找到这个习俗的相关记载。在《异闻总录(宋)》等书中,记有宋朝首都汴梁(开封)的除夕之夜,有“照虚耗”的习俗。“京师风俗,每除夜必明灯于厨、厕等处,谓之照虚耗。”
此处所提“京师”,不是北京城,指的是宋朝古都汴梁(开封)。
老北京三十晚上的这种习俗,应该与河南的“照虚耗”的习俗有相同之处。
“虚耗”指的是“虚耗鬼”。《异苑(南北朝)》上记有:“虚耗鬼所至之处,令人损失财物,库藏空竭。”“虚耗鬼”怕光明,多藏在床下阴暗处,用灯光照照床下及平日灯光照不到的地方,各屋一夜灯明,就是为了驱除“虚耗鬼”。
【踩岁】
《帝京景物略(明)》上记有:“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行走之处遍以芝麻秸撒之,谓之踩岁。”《燕京岁时记(清)》上记有:“除夕自户庭至街门行处,偏撒芝麻秸,踏之有声,谓之踩岁。”
老北京是城市,城里没有种芝麻的,所以腊月的年货市场上有卖芝麻杆的。老北京人家都在市场上买来芝麻秸,除夕的晚上,在自家院子里的门口、路上等人行走的地方,铺上芝麻杆,这样,无论自己家人,还是元旦来拜年的人,进了院里,人踩在芝麻杆上,就会发出跟劈噼啪啪的响声,利用响声,驱走邪祟。
【插藏鬼秸秸】
《帝京景物略(明)》中记有:“插芝麻秸于门檐窗台,曰藏鬼秸中,不令出也。门窗贴红纸葫芦,曰收瘟鬼。”
年前买回的芝麻杆,除了铺在地上“踩岁”外,还要留一些插在门檐窗台上,这是因为民间传说,有一些邪祟小鬼,利用除夕午夜交子时作祟。这些邪祟小鬼在午夜之前就会来到人间,会先藏起来,门檐窗台上插的芝麻秸,正是他们藏身之处。由于窗上贴的窗花中,有红纸葫芦的图案,而红纸葫芦会将邪祟小鬼收入葫芦中的,以消除邪祟。
这里看出窗花中必须有“红纸葫芦”的重要性了。

【熰岁(ǒu )】
老北京三十晚上有一种习俗:“熰岁(ǒu )”。“熰岁”也称为“㷒岁(yú)”。
《帝京景物略(明)》中记有:“夜以松柏枝杂柴燎院中,曰烧松盆,熰岁也。”《帝京岁时纪胜(清)》中记有:“更尽分岁,炉内焚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㷒岁。”
据说松柏枝被焚烧后的清香味道可直达天庭。此举可作为祭祀上天的行为,求上天保佑在新的一年里全家平安健康,五谷丰登。
《中华风俗历(民)》中记有:㷒岁时,“都要焚烧丹药,例如苍术、芸香、辟瘟丹、兜罗香、如意丹之类,或者熏染室内,或者投入火炉。丹药有驱疫功能,其气息芬芳馥郁,还可以助人雅兴,更曾新年欢喜。”
【听谶语】
《帝京岁时纪胜(清)》中记有一条习俗很有意思:那就是“更尽分岁”之时,“出门听人言之吉凶,卜来年之休咎,名曰听谶(chèn)语。”
“谶语”可以理解为“预言”,是将来会得到应验的预言。由于这条习俗没有留传下来其具体操作方式,所以不清楚如何践行这条习俗。估计就是子时到来之际,到大街门外听到的第一句话,便预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一年吉祥。
【彩妆】
《养吉斋丛录(清)》中记有:“旧时北京风俗,有彩妆。”“彩妆”就是“用红箩炭末塑制成将军形,岁暮植于门之两旁。后亦名‘彩妆’”。
过去老北京人家,多用炭盆烧炭取暖。有炭必有碎屑炭末,将炭末“塑制成将军形”,放到门的两旁,也是一种过年的装饰乐趣。
【丢百病,扔邪气】
在腊月二十四大扫除时,曾经提到过除夕夜“丢百病”、“扔邪气”一说。在双岁相交,辞旧迎新之时,老北京人家扔药以示“丢掉百病”了,扔鞋以示“扔掉邪气”了,讨到了口彩,使得自己的心理得到了平衡,自己在新的一年中会精神振奋,心安气爽。
有人会说,这两种习俗纯属是迷信行为。要说迷信,似乎确实有点迷信,不过坚持做这两种习俗,只是充分体现了老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盼,没有妨碍到任何人,没有给任何人和社会造成任何损失。所以这两种习俗即使有点儿迷信色彩,也没有必要持批评的态度。
【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
现今社会将“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这个习俗,定位为传统文化中的“陋习”。
中国传统中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条习俗呢?说法很多,但核心是:过年时祭拜神灵祖先的活动,是不能有外人参加的。姑娘出嫁后已成为外人了,过年应在婆家祭拜神灵祖先。出嫁后的女儿回娘家过年,对娘家是不利。
传统习俗是社会上对人的道德行为的约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应该说,“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这条习俗确实带有迷信色彩,但是,如果我们在不带有男权、女权理念的前提下,细细的想一想,这条习俗实质上是有可取之处的。
年关来到,作为子女,无论成家与否,都想在父母跟前过年。中国人很聪明,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条习俗。女儿结婚后,从理论上说已经是夫家人了,是夫家的女主人了。过年时节,正是需要女主人主持家中之事的时间,这段时间女主人不在家,似乎有些不妥。有了“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这条习俗,可以使女儿能够心平气和的在自己家中过年,有公婆的,可以陪公婆过年了。
(五)皇宫习俗
【封笔】
“封笔”指的是皇帝停止批阅奏章。《养吉斋丛录(清)》中记有:“除夕封笔之制,始于康熙间。亦手□名香致敬,其仪式与开笔同。”
皇帝“封笔”后,再重要的事也不动笔批示了。前面所记的那条习俗后有一条附录:“乾隆间戡定金川时,除夕申刻接军营奏报,有办理粮运事。已封笔矣。即口授近臣,缮旨颁发,仅不御丹毫而已。”
“戡定金川”是乾隆年间的一项大事,后被记于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一。对这种重要的战事,乾隆爷都不动笔作御批,这足可见皇帝对“封笔”的重视程度。
皇家对“封笔”虽然很重视,但“封笔”时间不长。“封笔”是在除夕开始,“开笔”则在元旦子时。《养吉斋丛录(清)》中记有的皇帝“开笔”时间是:“开笔之典”“每岁于元旦子刻”。
除夕“封笔”,元旦“开笔”,前后仅一天时间。
【升殿受贺】
《燕京岁时记(清)》中记有:“除夕。京师谓除夕为三十晚上。是日清晨,皇上升殿受贺”。
《清稗类钞(民)》上还记有:除夕之晨,慈禧太后处“入宫者络绎不绝”,“午后二时,咸集于殿,以次序立,由皇后率领行礼,即辞岁也。礼毕,各赏红缎平金荷包一个,中装小银锞一锭,以押岁。”
【彩妆】
“彩妆”的习俗民间有,宫中也有。宫中的“彩妆”与民间“彩妆”基本相同,就是规制更加完整。
《金鳌退食笔记(清)》中记有:“凡宫中所用红箩炭,皆易州山中硬木烧成,运至红箩厂,按尺寸锯截,编小圆荆筐,用红土刷筐而成,故曰红箩炭。每根长尺许,圆径二三寸不一。又用炭末塑造将军或仙童、 钟馗,各成对,高三尺,金装彩画如门神,黑面黑手,以存炭制,名曰‘彩妆’。”
【㷒岁】
“㷒岁”的习俗民间也有,但宫中的“㷒岁”更加正规隆重。
《酌中志(明)》中记有:“门旁植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锺馗等画。床上悬挂金银八寳、西番经轮,或编结黄钱如龙。檐楹插芝蔴稭。院中焚柏枝柴,名曰‘㷒岁’”。《养吉斋丛录(清)》中记有:“除夕,宫中以金炉爇松柏枝,谓之熰岁,亦称㷒岁。”
“㷒岁”应该是古时祭天时的风俗,逐渐流传至今。民间的“㷒岁”只留存了除夕之夜燃松枝以迎新年了。
【庆隆舞(打莽式)】
《竹叶亭杂记(清)》中记有:“庆隆舞,每岁除夕用之。以竹做马头、尾,彩饰之,如戏中假马者。一人屣高跷骑假马一人涂面,身著黑皮,作野兽状,奋力跳跃。高骑者弯弓射。旁有持红油簸箕者一人,箸刮箕而歌。高跷者逐此兽而射之,兽应弦毙。人谓之射'妈狐子',此象功之舞也”。
“庆隆舞”是满族人的传统歌舞形式,据传“庆隆舞”最初称为“蟒式舞”,乾隆年间定名为“庆隆舞”。每年腊月,大臣们在礼部排练,除夕为皇帝表演。不仅诸王和大臣要跳,就连康熙皇帝也曾在孝惠皇太后七旬大寿时亲自跳“蟒式”敬酒。《养吉斋丛录(清)》中记有:“旧制有蟒式舞者,满洲筵宴大礼,以诸王大臣行之。康熙四十九年,孝惠章皇后七旬万寿,圣祖亦五旬有七矣。正月元夕,宫中张灯设宴,躬亲起舞,称万寿觞。中外传为天家盛事。”
对满族人的节庆舞蹈,在《郎潜纪闻(清)》中也记有:“本朝岁暮将祭享,选内大臣打莽式,例演习于礼曹,其气象发扬蹈厉,盖公廷万舞之变态也。王公贵戚,于新正竞引之,以相戏乐。其态婉娈柔媚,或令妇女为之,此又莽式之一变耳。”《宁古塔记略(清)》中记有:“满洲人家歌舞名曰莽式,有男莽式、女莽式,两人相对而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于新岁或喜庆之时。上于太庙中用男莽式。”
“庆隆舞”最初称为“蟒式舞”,由此来看,“庆隆舞”应该与“打莽式”是一种舞蹈,不过就是记载时文字不同。估计“打莽式”是原名,“蟒式舞”“庆隆舞”则是舞蹈名称雅化了。
【挂钟馗神像】
《旧京遗事(明)》中记有:“禁中岁除,各宫门改易春联及安放绢画钟馗神像。像以三尺长素木小屏装之,缀铜环悬挂,最为精雅。先数日,各宫颁钟馗神于诸皇亲家,并品方荤素卓榼,皇亲家矜其天宠,又分饷京朝贵官。”
“钟馗”是道教中的神祇,尊为“赐福镇宅圣君”。老北京民间有挂钟馗像镇宅,祈福驱邪的理念。画中的钟馗像必用朱砂点染。至今仍有此信仰。
【妃嫔亲制供品】
为表示自己的虔诚,宫中的嫔妃,每年除夕都会自己做一些祭祖祀神的供品。
《清稗类钞(民)》上记有:“除夕之晨,孝钦徧礼神佛祖宗。”“新年供神之饼饵,皆妃嫔所亲制者,孝钦必先制一方以为之倡。制糕有专室,太监预以米粉白糖酵和为团,制法与馒首略同,蒸之即坟起。宫中以此卜各人之年运。”
孝钦即慈禧太后。
还有两条慈禧太后与除夕夜习俗有关的信息。
《清稗类钞(民)》中记有:“除夕奏乐,达旦始已”,“孝钦召集来宾,掷骰为戏,宫眷各得犒银,多者银二百元。”“取松枝少许,投之盘,宫眷亦各折小枝及大块松香以入之。顷刻,满室氤氲,盖取吉羊之意也。是时,宫眷或裹饺、剥莲实,以充元旦之食品,盖元旦不食饭也。”
“孝钦命制新衣赏妃嫔。妃嫔平日所衣,为灰鼠裘,年终则赏白狐。”
【赏秋虫】
《养吉斋丛录(清)》中还记有宫中这样一条习俗:“除夕及新正,宫廷筵宴,以绣笼贮秋蛊,置于筵侧,盖自康熙时始也。时奉宸苑之北小花园,内监以秋虫之子育之温室,如唐花然,遇筵宴则以之承应。自后遂循行之,为恒制。”
看来八旗子弟,多爱在冬季玩鸣虫是有传统的。传到民间,很多老北京人,都喜欢冬天养鸣虫,怀里都揣着蝈蝈葫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