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青岛崂山引育留用“组合拳”汇聚一流创新人才

中国金融信息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转自:新华财经

2023年,青岛市崂山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快构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招才引智的政策,汇聚一流创新人才,推动人才优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实现2023年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长7.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4%。

倾心引才、暖心留才,凝聚人才培育“源动力”。崂山区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政治责任,创新实施“书记人才工作项目”36个,构建“1+3+X”人才工作体系,制定《关于实施崂山区人才工作“突破提升年”的行动方案》,深化“党管人才·人才向党”工作品牌,以更加积极的举措发现人才,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使用人才,以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人才,广发“英雄帖”,诚邀各路英才到崂山创新创业。目前,崂山区围绕重点产业链,按照人才、教育、创新、产业“四链融合”工作思路,建立虚拟现实等2个产业链人才联盟、微电子等7个产业链党建联盟,打造了一批“唯才唯青岛·红色家园”。

人因产聚、产因人强,跑出产才融合“加速度”。崂山区以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为抓手,破除体制机制影响人才集聚和作用发挥的根本性问题,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推出人才配额制管理、企业政策定制权等举措,系统制定“汇智崂山”人才政策实施细则23项,累计兑现人才政策资金超过8294万元,出台金融、文旅和信息技术等产业专属人才政策,先后自主培育市级金融人才42人、齐鲁金融之星29人。充分发挥产业链人才联盟作用,近三年共引育高层次人才项目33个。目前,崂山区聚集虚拟现实高端研发机构13家,上下游企业100余家,汇聚全国70%以上的虚拟现实科研力量,每年培养虚拟现实专业硕士、博士200余人,年产业规模突破120亿元,逐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全链条人才引育留用机制。

城因校兴、校因城盛,蹚出校地融合新路径。崂山区集聚高校院所、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46家,为打破高校科研成果到市场落地的“玻璃窗”问题,崂山区以青岛科技大学为试点,建立由区委书记和高校党委书记挂帅的校地合作共建专班,搭建“讲席教授”校企人才共享平台,打造紧密的校地融合共同体;定期开展校地融合专题调研,了解高校人才发展需求,解决校地合作难点堵点问题;联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三所驻区高校举办“百团百联”校地共建联盟,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探索“校企”新学科共建,搭建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基地等。2023年,崂山区驻区高校院所共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5.8亿元,与高校院所共同推动管华诗院士团队和王军成院士团队落地崂山,初步形成了海洋系院士成果转化集群。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秉持“城以人为本、人以城为家”的理念,崂山区将人才培养融入城市发展之中,探索推出涵盖“人才贷”“人才险”“人才投”“人才债”“人才板”等一揽子金融工具,发挥好金融资本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和保障功能;推进市场化运营“股权投资”,对区内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以直接股权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依托区内人才公寓打造“正午青年”人才工作品牌,对标先进地区建设20个人才家园,结合区域规划建设人才公园等;办好人才身边的“关键小事”,加快推进青岛海洋人才创新园、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国海洋大学附属学校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家门口”的“生活圈”;健全和优化人才服务体系,纵深推进人才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各方面保障。2023年,崂山区累计为人才提供各类服务1600余次,为近400名人才办理景区旅游年卡,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

此外,考虑到来崂人才的城市融入感,崂山区搭建人才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平台,邀请金融、规划等领域14位知名企业家和高层次人才为干部授课,培训各级干部1500余人次;发挥人才“智囊团”作用,推选56名人才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2023年区“两会”共有33名高层次人才参加,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总数的8%,创历史新高;在“深化作风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中,聘请11名人才担任首批“营商环境体验官”,为崂山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出宝贵建议。

截至目前,崂山区拥有住崂两院院士16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44人,人才总量突破23万人,拥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总数已达240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20家。2024年是崂山区建区30周年,站上新的起点上,崂山区将继续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奋力开创人才强区的新局面。

编辑:杨家和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