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尔滨”火了 沈阳怎么做?听一听他们支了哪些招

转自:沈阳晚报

今年,市政协委员原纯安带来的提案是《关于政府搭台文旅产业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提案》。他认为,新时代的文旅融合,不仅仅承载着山水间的诗与远方,本质上是对文化提升和旅游要素的完整呈现,其真正的价值是——文旅属性可以承载得更多更广。随着时间推移,不仅仅要把文化作为旅游的主要资源,还要把文旅作为载体平台渗透到各行各业,让文旅做媒,触发多个行业产生化学反应。

如何触发?原纯安认为,首先要加强行业间的相互了解和认知。“例如,时下景区艺演成为引流的主要手段,大部分的景区与艺术团体院校都有相互的市场需求,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各地都有农副产品等地方特产、文创产品、日用品、小商品等,文旅项目是展示宣传体验售卖这些产品最好的场所,如果可以促成买卖双方合作,一定是1+1大于2;文旅企业间也需要建立联系,促成合作利于形成旅游线,让交通、食宿、娱乐等行成一条龙服务。” 原纯安说。

原纯安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等,可以定期组织“鹊桥会”,让各行各业及文旅企业“相亲联谊”,信息及资源对接,为企业间解决痛点,创造更多机会,促成更多合作,促进融合发展,让文旅产业的东风,吹动各行各业同步加速发展。

除了“鹊桥会”及会议、展览、调研等线下活动,原纯安还建议建立线上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对接、信息推广、成果转化。进而推动文旅产业链横向扩张及纵向延伸,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才互补,打破边界、重构产业生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更深层次的文化特色是提质保障

近年来,沈阳文化创意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虽然可供市民游客体验的文化单位和文创园区多了,可内容同质化等情况仍然突出。对此,市政协委员王莉建议,城市在建设文化项目时,应加强科学合理的园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政策激励、科学管理、协调服务、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借助文化产业园区的平台,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引导创意、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等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聚合式发展;不断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拓宽盈利收益渠道,提高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这就需要首先明确园区功能和特色产业的定位,以及在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和角色,比如人们去北京的798艺术区,就是奔着先锋前卫的当代艺术去的。通过清晰的发展定位、明确的内容方向,实现除了坐享文旅资源的本地市民外,外地游客也愿意到散点式的文创景区去。

除此之外,王莉认为,在培育散点式的文化园区基础上,还应打造一个具有一定品牌吸引力、号召力,具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的点位,让各地游客一提到沈阳的文创产业,就能想到的地方。

眼下,提到沈阳城市文化,除传统的“一宫两陵”外,有南方游客说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沈阳早市”“沈阳鸡架”。王莉认为,有品牌是好事,这座城市做出的努力让人感到惊喜与感动。早市和鸡架是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是吸引人的,不过,逛完了早市、泡完了澡,游客还能带走什么?这是值得城市去思考的内容。鸡架和早市,更像一场竞技比赛的热身,后面还需要更大的能量和更有深度的东西去支撑,接续的热度还需要有更具沈阳品质的内容去推动。沈阳除了鸡架、早市、冰雪、自然风光外,还有哪些魅力足够吸引目光?在王莉看来,答案就是城市的文创产业。“我们需要把这片土地赋予我们的文化挖掘出来,要为文化提质,这样才能让外地游客意识到,来沈阳消费是值得的。”王莉说。

在为文化产业提质的过程中,王莉建议,可以在产业链条上形成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实现园区整体竞争力和产业实力的提高。要改变单一依靠“出租空间”的营利模式,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孵化和培育一批优秀文化产业创业家和创业型企业;打造文化“众创空间”“创新工场”,推动文化产业园区技术研发、咨询服务、生产贸易、展示评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创业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无论是建设者、从业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能达到一种共情,实现一种聚合。

燃起“沈阳鸡架”产业化之火

一城吃一物,一物火一城;南京盐水鸭,沈阳烤鸡架。

沈阳人吃鸡架由来已久。炒出来的口滑,烤出来的味香,烀出来的耐嚼,炸出来的酥脆,煎出来的麻辣,酱出来的浓郁,拌出来的清爽,熏出来的干香……市政协委员李杨建议,大力推进“沈阳鸡架”的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完善沈阳特色食品认定和管理机制,生动讲好沈阳文化饮食故事,让“沈阳鸡架”飘香、飘远。

李杨指出,沈阳人吃鸡架可谓得天独厚。辽宁省饲料资源丰富、肉鸡养殖业发达,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白羽肉鸡产业集群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首批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22年,辽宁全省屠宰肉鸡13.51亿羽,位列全国第二;沈阳市有鸡屠宰企业26家,均为大型屠宰厂(A类),设计屠宰能力3亿羽/年。为此,沈阳有非常雄厚的“饲料加工—肉鸡养殖—屠宰分割”产业基础,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鸡骨架。

“沈阳鸡架”产业化的各项条件基本都已具备,科技和标准将是最大助力和成败关键。为此,李杨建议,由政府委托专业机构或行业组织、行业优秀龙头企业制订技术标准,建立“沈阳鸡架”食用品质和食品安全综合保障技术与管理体系;提升沈阳特产食品公信力,要求用于加工的 “沈阳鸡架”原料必须符合技术标准;对于产品包装标识体现沈阳文化元素,使“沈阳鸡架”作为沈阳特产成为绵延回味浓浓亲情的“家乡味道”,成为外地游客记住沈阳、爱上沈阳,传递沈阳独特美食文化的“伴手礼”;对于“沈阳鸡架”认证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扩大沈阳特产食品实现线上线下媒体的策划宣传。

“我们可以用鸡架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城市特色美食是名片,是品牌,是产业,‘沈阳鸡架’在这方面最有潜力。让我们燃起‘沈阳鸡架’产业化之火吧!”李杨说。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关彤 记者 王彩丽

主任摄影记者 常晟罡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