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没人敢真正休息

凤凰WEEKLY
关注
北京看起来超级忙碌。
夜幕中灯火通明的写字楼,到了晚上10点依旧人头攒动。晨光下形色匆匆的人群,难挤的八通线、10号线、4号线和13号线,早晚高峰等三班才能“成功登陆”的车厢……这是北京独有的“精神震撼”。
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小镇做题家”花了十年走到“迷人眼”的京城,发现世界大到可能刚刚只到起跑线。打小成长在北京的孩子们,可能也习惯了被不同课外班支配“人生时间表”,长大后又被叫做“该时间做什么事”的神奇力量锁住了人生节奏与生活故事主线。
停下来休息?在这里,似乎没有这个选项。北京不缺少勤奋者,但它似乎缺少一点点勇敢。面对“为什么不敢停下来”的问题,不同人的回答看起来却如此相似。

我承认我缺乏对自己的慈悲心
@汪汪 33岁 市场品牌兼5岁孩子妈妈
想放还是能放的,主要在于敢不敢。
汪汪上一份工作坚持了6年。那6年里,没怎么见过北京傍晚的她虽然上下班不用打卡,可以弹性工作,但所谓的“弹性”,在北京“弹”的是7x24小时随时待命。
“曾经‘5天只睡20小时’‘40小时不合眼’的情况算是家常便饭。特别是项目期,不管干什么都提心吊胆的,到了周末不去加班甚至会觉得不踏实。”在汪汪看来,似乎只有拼命奔跑才能保持住原有的位置,持续性地担心“被掉队”“被落下”是她那几年里最煎熬的精神内耗。
“北京就是这样的氛围,我身边的人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在卷,所以我当年甚至连产假都没休满,提前半个多月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 汪汪今年给自己安排了几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
两年前的夏天,先后目睹了身边亲人、朋友的相继离开的汪汪发现,同样的征兆似乎也正在出现在自己的身上。“他们一个是因为抑郁症离世,一个是因为疲劳过度造成的猝死。”这些不幸仿佛终于叫停了她心里紧绷的“北京节奏”。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谁也无法决定,汪汪决定放放手。
换了工作的汪汪没有以前那么忙了。“今年夏天有一次我发烧,请了一天假在家。那个时候孩子在幼儿园,老公在上班,只有自己一个人,躺在家里刷了一天的剧,这是不是就是‘停下来’的感觉?当时有一丝丝久违的轻松。”

〓 换工作后手机里记录的很美的落日
汪汪坦言,没有以前那样忙碌后,心里还是会有很多不甘和不安⏤不甘的是,北京为所有奋斗者敞开怀抱,曾经拼命过、闪耀过,现在依旧总想做些什么证明“我还是很棒”;不安的是,总感觉大部分在这里打拼的人很难安稳地走过35岁。在她看来这是一道隐形的“人生门槛”。她感叹:“随着35岁临近,我的‘弦’又开始绷上了,完全不敢停下来。如果有一天中年失业了,孩子怎么办?”
坚持下去很难,但离开更难
@李厉 35岁 前大厂公关 被优化待业中
人是群居动物,一旦脱离人群便很容会陷入狂躁中。
对于李厉来说,35岁在北京互联网大厂工作,就算再有心理准备,当“优化”名单砸来时,还是难以避免的令人陷入焦虑。“我现在不敢停下来就是为了让自己‘不崩掉’。”

他说,那种焦虑就是,没办法一下子就毫发无伤地脱离原来的工作状态,所以要保持原样,制造一种假象哄哄自己——“没事儿,我还好”,极力让自己处在一个规律的作息中。这不是自律,李厉特别强调,这是自救。现在,李厉的起床时间仍然和上班时一样,平时也会为自己安排一些活动聚会,努力让自己“运转”。
但是处在“待业”中的李厉并不是没有工作,他说:“反而会比上班时更累。”为了覆盖北京的高开支,他从被裁那天起就着手接私活了。“基本上我能做的都接。现在我最放松的时候是手头一份工作刚交付的时候,起码下个月的开销有了。”

〓 随时带着电脑“移动办公”
“停下来”是选择题,更是奢侈品,李厉说:“我还没有足够的心里准备停下,而且为了接活也离不开北京。离开北京去哪里呢?老家根本没有合适我的工作。”
停下脚步,是一种出错
@默默 30岁 自媒体
不敢停下,因为身后空无一人。
默默常常羡慕有家庭作退路的人。“没有退路只能向前。”默默的父母健在,在老家县城做点小生意,但她一直都有很强的不安全感。“爸妈从小就跟我说‘我们什么都帮不了你’‘你要争气’之类的话,所以我一直都处在惧怕‘出错’的状态中。”在北京停下脚步,这对于默默来讲就是一种“出错”。

〓 好像留在大城市才能继续有机会看这么美的烟火
“不能跟计划不一样,不能跟别人不一样……只有在北京跟着大多数人的脚步,把生活变成没有意外的轨道我才能缓解一些焦虑。”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倦怠和迷茫。“但我不甘。最初他们的任务似乎是督促我考到北京,然后变成督促我找到北京的工作,现在变成在北京结婚定居。也不知道是谁指派给他们的任务,反正不是我的。”
默默更不想回家乡。“从小镇走到北京我用了十年,那么努力的读书,我都还没有好好感受过什么叫做‘看世界’。”尽管如此,她却从来不敢停下来去实现:“别人都在正常上班,有稳定收入,在这种氛围里我做不到‘停下来‘。这种与众不同的‘出错’感和不确定性会吞噬我。”
不知道自己被困在哪里,但很想挣脱
@老陈 25岁 记者
其实到了大四时老陈就经常地阶段性迷茫了:我到底要去干什么?
作为北京孩子,他多年来卷课外班的“惯性”让他完成了除专业课之余的各类证书考试。随着大流,他考完了四六级、雅思、普通话、导游资格证,还积攒了两个不错的实习经验。“但我总感觉自己仿佛对一切‘置身事外’,仿佛麻木没有感觉,我就只是在保持机械地向前走而已。”

〓 老陈每次都很疑惑这种享受生活的物件都是谁在买
虽然不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走,“但别人都在走,我就不能停。”这种熟悉的“卷”法貌似已成为这个城市里头年轻人获取自驱力的一种最常见的姿势。“北漂起码还有个选项叫做返乡,但我没有,我就只能待在北京往前走。”
他以为自己喜欢海,但去了发现心里毫无波澜

25岁应该是最应该有勇气停下来的年纪吧,但他不敢。“父母会担心,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停下来’,他们和他们的圈子会把这种行为看成‘loser’, 我不想他们担心。30岁有点积蓄了是不是会好点?”
把行李搬到东北
@夏花 26岁 远程工作的视频剪辑师
也没想太多,就是现在先尽可能地按照容易让自己快乐的方式生活。
所以,刚刚26岁的夏花在一点点运气的加持下,给自己在东北十八线小县城用几万块全款买了套房,然后离开了北京。“但我们公司还在北京,我只是给自己找了份远程不用去公司坐班的工作,现在这样的机会有很多。”
在能力范围之内,她把“行李”从北京搬去了东北常年覆雪的县城,又把“家”按在了常年夏天的曼谷。她的一天从早上8点起床开始,洗脸刷牙吃早饭,然后转个身9点坐到书桌前就能开始上班。“我以前在北京要6点起来,通勤1小时到公司。下午6点下班,但一般会加班,平均到家9点多。”
〓 夏花 已在曼谷旅居,小公寓看到的风景
在北京工作的那两年多,夏花觉得自己每天都诚惶诚恐:“就是经常怕搞砸,怕做错,怕不行。”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我也说不好是在哪一刻就突然放下了。”
洒脱的背后是放弃一些东西来交换。“我辞掉了看起来稳定的工作,又把可以接受不婚不育(不是拒绝结婚生育)想明白之后,人生的路就平白多出来了很多顺其自然来,随之,也多了很多选择。”在她看来,现在的决定很难说是正确与否。“这很难评,为什么要评呢?起码现在我是快乐的。”
你首先要健康,其次都是其次
@马丁 31岁 自由职业者
曾做过纸媒记者和互联网运营的马丁正处于第二次裸辞期,已裸辞半年。
此前做记者的时候,9点参加当日选题会,上午写稿下午出门采访,晚上6点截稿。如果有临时突发新闻,就需要随时开工。“我在大巴上、地铁站、火锅店……任何你想不到的地方都写过稿,甚至有次去看演出时,刚进场有突发新闻立马退出来写稿。”
〓 凌晨一点多在酒店吃外卖赶突发新闻
再后来,她进了很多人理想中的互联网大厂转型运营:“我基本天天到晚上11点多都在处理问题。你可以不在公司,但需要随时on call。”
为什么敢停下来?马丁说起原因时实则也透着无奈:“两次裸辞其实都是以身体健康某一处‘亮红灯’而触发的。”虽然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大概率敢在北京停下来的人都是被迫的,也许只有处在健康抉择时才能最终下定决心。“希望我们做好时间规划和风险管控后,都拥有按下暂停键的勇气。”
〓 马丁在苏格兰的尼斯湖
马丁裸辞后,先去韩国读了三个月的韩语班,又去英国游学了一个月,并在这个过程中穿插了很多段当地的短途旅行。“非常的快乐且平静,”她说:“对我来说,从高压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面对一下长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时,最好的放松方式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感兴趣的领域中,并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练习而取得一些收获,这样获得的心流体验会相对优质且保质期较长。”

她与猎头的对话,并没有想象的顺利
马丁计划慢慢再次回归职场,但并没有那么顺利:“HR普遍质疑为什么Gap这么久,所以这应该也是很多人不敢停下,哪怕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也继续不停的工作的原因之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