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再添优质医疗资源,民生项目落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项目12月26日将启用
转自:上观新闻
半岛全媒体记者 齐娟
栉风沐雨,十载春秋。今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已经走过了十年,12月26日,医院二期项目将启用,至此,也预示青岛市重要的民生工程,青岛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中的重要一环顺利完成。半岛记者了解到,二期项目设计床位1104张,停车位2320个,建立肿瘤中子治疗中心,安装国内首台套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BNCT)等先进设备。
再添优质医疗资源
三年行动计划重要一环“落地”
2021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项目主体开工,这是青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三年计划行动的重要一笔,也是青岛市重要的民生工程。项目的启用也极大的丰富了青岛主城区的医疗资源,提高了青岛地区整体的诊疗水平,百姓就医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据了解,二期项目综合楼主楼16层,门诊裙楼6层,地下3层,包含医疗综合楼、地下立体停车库及配套附属用房。规划设计床位1104张,停车位2320个。二期项目与一期主楼打通,在二期三楼和一期四楼架起连廊。12月20日,医院发布部分门诊、科室搬迁公告,门诊科室将陆续搬迁至①号楼博施楼(二期项目大楼)。“有了二期,大家看病停车将会更方便了,就诊的环境好了,专家资源也更丰富了,是好事情。”家住浮山后的市民刘先生说道。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建设项目。
二期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28.38万平方米,是一期项目的3倍。项目启用后,将成为青岛主城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医疗机构之一,医院业务发展空间整体上将得到合理扩充,门诊、药、检、放、辅助检查等公共区域扩大,百姓就医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新楼设置有先进的杂交手术室、腔镜手术室、正负压手术室等,可满足各类高端复杂手术开展。ICU按照“1+N”的原则设计,综合ICU与专业ICU相结合,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抢救和专科管理。病房楼设有直升机停机坪,可24小时实现“空中救援”,方便异地重症急诊患者救治。
将建立“肿瘤中子治疗中心”
引进多项全球高端诊疗设备
记者从医院了解到,作为新项目重要的一环,医院将共建中子医学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中子医学创新高地,构建中子医疗新模式,让青岛乃至全国的肿瘤患者享受到国际最新的肿瘤中子治疗。中子治疗是肿瘤治疗的新突破口,被称为癌症“第五疗法”,具有超级精准、超短疗程、超强疗效等特点。建成后,中子治疗广泛适用于多种癌症治疗,如头颈部肿瘤、脑肿瘤、黑色素瘤、乳腺癌、肝癌、肺癌、肉瘤等,特别适用于浸润、多发、复发、无法手术、放疗适应不良等恶性度极高的肿瘤治疗。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成功举办十周年大型公益义诊活动。
此外,二期计划引进全球最先进的医用直线加速器、PET-CT、SPECT、MRI、DSA等治疗、检查设备。还将配置微创外科治疗平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同时,12月26日当天,医院将举行十周年高质量发展论坛,国内社会各界人士届时将纷纷参加。十年开诊以来,医院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引领,医院打造形成了心血管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脑科中心、骨科中心、医学影像中心、急诊医学中心、疑难罕见病中心、麻醉与危重症医学中心等“八大中心”。依托优势学科的扎实基础,医院复杂手术与疑难危重症诊治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开展了多学科联合诊疗,建立疑难危重症讨论分析制度。医院微创手术占比逐年提高,三四级高难度手术率达67.84%,疑难危重病例占比达31.31%。汇聚了以张运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焉传祝教授(泰山学者)、马祥兴教授、潘新良教授、王志刚教授、何兰杰教授、吴大玮教授、葛志明教授、钟敬泉教授、李建民教授、郑燕平教授等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引领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推进各学科发展。
2021年6月,经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医院牵头组建了“青岛市疑难罕见病诊治中心”。同时,为推进门诊亚专科建设,设立专职部门专人专线推进MDT门诊与专病门诊的开展,目前共开通52个MDT门诊及100多个专病门诊的线上预约及线下系统诊疗服务。
在青岛市率先设立24小时96599服务热线以及岛城首家全面使用门诊电子病历的医院;成立住院管理中心,实行床位预约管理和全院调配,缩减入院等待时间;设立入院准备中心,减少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