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干三五年后,扬州GDP可能要破万亿
转自:上观新闻
近日,扬州在沪举办外企迎新联谊会,邀请部分国家和地区驻沪总领馆、外资企业上海总部和商协会代表参加。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扬州新设外资企业136家,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52%,外资到扬投资不仅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经验,还促进双方经贸交流。会上,扬州市市长潘国强介绍,扬州自古是一座因开放而闻名的城市,开放合作是扬州绵延千年的城市基因,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长期以来,扬州高度重视外资企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积极促进外商投资,全力解决企业困难,推动外资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市长亲自站台宣传,凸显了扬州在招商引资促发展上的决心。今年9月,扬州召开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推进会,并发布《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方案》,全力打造产业科创名城。再结合近年来提出的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扬州要以“三个名城”构筑起全新的城市核心竞争力。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喊出了“大干三五年,奋力过万亿”的口号,同时他表示,扬州到2025年实现工业开票过万亿元,“十五五”期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
扬州提出新一轮制造强市的发展目标,与近年来江苏省内的竞争态势有关。长期以来,扬州经济发展在省内处于第七的中间位置,去年扬州以7104亿元的GDP同样位居全省第七,正所谓“中间的子女不受宠”,扬州一方面看着与前面的苏州、常州的差距越拉越大,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后面的盐城、泰州的紧追猛赶,经济数据的居中导致在很多分析报告中难觅扬州的身影。
面对发展的现实问题,扬州提出“613”产业体系建设,即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生命健康6大主导产业集群,以及航空、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晶硅光伏、集成电路为代表的13条新兴产业链,以此主动求变。早在2018年,扬州就提出了“323+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只不过当时对于产业集群是按照千亿、五百亿、百亿的量上规模来划分的,如今从“323+1”转换为“613”,也表现出扬州在由量向质、向全链条发展的思维转变。
扬州制造业实力并不弱,多年来培育出农牧装备领域的丰尚、机床领域的亚威、涂料领域的金陵特涂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同时,扬州也正向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迈进,积极布局新能源、半导体、光伏、航空等领域,引进比亚迪、阿特斯、晶澳、沈阳飞机设计研究院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等高新企业、创新载体,政府除给予创新项目资金支持外,还搭建了助力企业融资对接的机制。
政策、资金都已到位,扬州正聚焦解决人才问题。高教资源匮乏,是扬州的发展隐痛,全市9所普通高校中仅有3所本科院校,没有一所211、985和“双一流”高校。为此,扬州在招引人才方面下足功夫。扬州去年出台政策,明确为企业新引进的、符合要求的人才提供从租房到购房的补贴;前几日在南京推出“引才专列”,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定向对接,邀请1000名大学生赴扬开展文旅研学,并向驻宁高校大学生提供免费乘公交、免费游景点、免费住驿站等“人才礼包”。
扬州是个好地方,确实应该更具吸引力。
文化和优秀的环境是扬州的金名片。2500年的建城史赋予了扬州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北有瘦西湖,南有古三湾”,三湾区域在上世纪还是工厂遍布、污染严重的脏乱差地带,随着近年来政府的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开展,这里已成为扬州南部的“城市绿肺”。同时,扬州更是把多个黄金地段打造成供市民运动休闲的免费公园,对于扬州古城的街区保护和城市更新则是出政策、组团队。
扬州的区位优势也在不断增强。2020年,连淮扬镇铁路开通,扬州成为当时江苏省13个设区市中唯一一个县县通高铁的城市。未来,随着北沿江高铁全线贯通,南北向的连淮扬镇铁路将与东西向的北沿江高铁在扬州实现互联互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