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科研,助力银屑病规范化诊疗,17科研训练营青岛站成功举办!
转自:医学界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也是皮肤科的重点疾病之一。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在深入研究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和引入创新治疗手段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开启了银屑病的生物制剂时代。
新时代的到来也对临床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主导下,我国的银屑病患者生物样本数据库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为临床医生的科研转化提供了优质的数据支持。然而对于深耕于临床工作的一线医生来说,从临床迈向科研不仅需要数据支持,更需要锻炼科研思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体健康促进会发起了“17科研训练营”银屑病规范诊疗前沿进展培训班项目,希望通过基于科研思维的培训、讨论与交流,提升全国皮肤科医生的临床科研水平,促进学术成果产出。
2023年11月25日,“17科研训练营”银屑病规范诊疗前沿进展培训班第二期活动于山东青岛圆满举行,本次活动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党宁宁教授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的刘红教授担任主持嘉宾;来自山西医学科学院白求恩医院的张骏延教授担任科研培训官;来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宁第一人民医院的史冬梅教授、来自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蒋冠教授作为分享嘉宾;五位专家共同组成了阵容强大的专家主席团。

专家主席团共同讨论科研思路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副校长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院长张福仁教授也通过视频电话连线活动现场,表达了自己对“17科研训练营”的支持。张福仁教授提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今年专门为临床医生开设了科研通道,也是国家重视临床科研的具体表现,希望通过“17科研训练营”青岛站活动,促进临床医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帮助临床专家们在未来一年中进行更多科研思考和科研转化。

张福仁教授连线会议现场
张福仁教授还表示,银屑病一直是皮肤科的重点疾病,传统的治疗手段效果不佳或患者依从性较差,近年来以全人源IL-17抑制剂为代表的生物制剂,给银屑病患者带来了更优化的治疗选择,而治疗方案的优化离不开临床实践,更离不开临床科研。
党宁宁教授在致辞中对所有与会专家和支持单位表达了欢迎和感谢,同时对17科研训练营项目表达了期许:“过去我们开会,讨论的临床问题更多,而这次17科研训练营则立足科研,非常新颖。科研对于我们临床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尤其目前正值国自然基金申报的阶段,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能够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产出。”

主持人党宁宁教授
用科研视角看临床,
临床处处是科研
结合自己的临床科研经验和体会,刘红教授开启了题为《临床处处皆科研》的精彩演讲。刘红教授指出,“临床研究”(clinical research)是科学研究的四大类型之一,我国国自然基金近年来也增加了临床专家评审的比例,体现了国家对于临床科研的重视。

刘红教授
什么是临床科研?如何进行临床科研?针对这两个问题,刘红教授给出了明确回答。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定义,临床科研涵盖了疾病机制的研究、治疗干预研究、临床试验、新技术开发、流行病学与行为学研究以及预后与健康服务研究。而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就是发现领域内未被研究、未能解决的问题。
刘红教授结合了国外优秀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论,指出从临床中的细节入手(如患者依从性)、从病例报告写起、从综述了解领域全局、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均为开展临床研究的有效思路。
以“药物不良反应”这个临床中的实践问题为例,刘红教授整理了一个整体的科研思路:从预防、诊断、治疗三个阶段提出科研问题。基于这个思路,刘红教授的团队先后发表了十余篇科研成果。基于这些成果,刘红教授表示:“临床工作中留心之处皆科研,回答临床问题的过程,就是发表文章的过程。”
在演讲的最后,刘红教授总结:科研根植于临床,其目的在于提供科学的证据、解决临床问题,致力于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推动医学发展。
发现科研热点,
实战训练提升科研思维
在刘红教授的精彩分享后,“17科研训练营-银屑病规范诊疗前沿进展培训班”青岛站的与会专家们在科研培训官——张骏延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精彩的科研实战训练。在张骏延教授风趣幽默的主持和引导下,现场专家们深入学习、探讨了如何巧用工具寻找领域内热点、如何从临床问题过渡到科研问题,并进行了文献阅读训练与研究设计实战。

“培训官”张骏延教授
在寻找领域内研究热点的学习和讨论中,张骏延教授以自身经验为基础,总结“向专家请教”、“参加学术交流”、“来源于临床工作”、“阅读文献”和“使用工具检索”五个发现热点的方法论,张教授特别强调了近年备受关注的OPEN AI(Chat GPT)的应用,认为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有助于在节约时间的同时拓展临床医生的思路。
在临床问题向科研问题过渡环节中,张骏延教授进一步指出,将临床中收集到的病例和数据整合为科学研究并发表论文是临床向科研转化的难点之一,而突破这一难点的重要技巧就是熟练使用PICOST研究设计思路。借由PICOST,张骏延教授强调在研究开始前要明确“P(研究对象)”、“I(干预手段)”、“C(对照组)”、“O(主要终点)”等关键问题,并根据他们来设计研究方案。

现场专家分组分析PICOST
为了深度理解PICOST,现场专家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对两项司库奇尤单抗治疗银屑病的相关研究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聚焦治疗方案、干预组与对照组,以及研究结果等方面展开激烈的讨论和互动。

与会专家分享设计成果
在深刻体验PICOST这一思路在科研工作中的优势后,各专家小组在培训官的指导下进行了半命题研究设计,并分享、讨论了自己的设计成果。在研究设计分享环节,与会专家们积极与“培训官”及其他小组专家讨论交流,推动研究设计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完善且实践性强的银屑病领域研究设计。整个会议氛围高涨,专家们充分分享并讨论了领域内现有的研究设计以及半命题研究设计的成果,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优秀研究与论文经验结合,
破除英文论文发表难题
“17科研训练营”青岛站不仅有科研设计的产出,也有优秀科研案例的分享。史冬梅教授带来了对大型中国银屑病真实世界研究——UNMASK2的数据解读。UNMASK2是一项广泛覆盖中国中重度银屑病患者人群的全国性、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深入探索了全人源白介素-17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在真实世界中治疗中国中度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无论是否伴随关节受累)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治疗模式以及安全性。这一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为中国银屑病领域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提供有益补充,更在于为中重度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真实世界证据,成为临床医生参考的重要资源。

史冬梅教授解读UNMARSK2研究
史冬梅教授指出,UNMASK2结合了全国多个皮肤诊疗中心的数据和支持,为中国银屑病领域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因此,UNMASK2不仅对于学术研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更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指导,是优秀的临床研究范本。
蒋冠教授则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进行了题为《发表英文论文的心得体会》的精彩报告。在报告中,蒋冠教授重申了学术论文对于临床医生的重要性,并从发表英文综述、英文论著素材来源、发表论文的心得体会和拒绝学术不端行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享。

蒋冠教授
在发表英文综述方面,蒋冠教授表示,综述是阅读大量文献的必然产物:“阅读大量领域内文献后,最好的消化成果的方式就是写成综述。”因此,综述更像是一种阅读文献的“有感而发”——感想来自研究、观察、阅读和思考。此外,蒋冠教授还认为,英文综述是有效摄取知识、探索领域热点和产出成果的最佳途径。
对于英文论文的素材,蒋冠教授也总结了四条方法论,分别是博览文献、多做实验、对非预期结果的尊重和总结以及抓住细节。在“抓住细节”这一方法中,蒋冠教授指出,不一定只有非常系统、宏大的结论才能够发表文献,只要有见解,哪怕十分细小,都可以思考成文的可能性。
在演讲中,蒋冠教授还鼓励临床医生,要敢于和善于写SCI,在写论文、读论文中花费时间和精力。同时对于投稿的结果应该摆正心态,不能急于求成。对于论文被接受之后的事项,蒋冠教授也给与会医生们进行了详细拆分,为现场参会者带来了非常丰富详实的论文发表指导。
总结
在浓厚、热烈的学术氛围中,“17科研训练营”青岛站活动的帷幕即将落下,专家主席团成员刘红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刘红教授表示,17科研训练营提供了充实、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学习体验,不仅有科研思维的指导,也有科研成果的分享,更有科研实战环节给全体参会者提供了难得的实战讨论机会。刘红教授期待基于本次科研训练营中形成的研究雏形,孵化出优质的、富有国际影响力的的学术成果。
审批码CXO0013648,有效期至2024-11-28,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