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主流媒体西宁行”观察之二 主动作为 科学布局 精准服务 让“养老”变“享老” 打造高原养老幸福城

扬眼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转自:紫牛新闻

西宁连续三年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当前正以“青藏高原上最宜居的中心城市”为目标,着力打造高原养老幸福城。

西宁的幸福感是怎么做到的?日前,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跟随“走在前作表率 聚力现代新西宁”主题采访团,走进西宁城西区通海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城北区大堡子村、西宁市智慧民政信息服务中心,发现西宁养老服务做得好,首先在于政府管理部门有作为,愿意去问事、去管事,出台政策支持引入社会力量;其次在于讲科学,合理打造由区县—街道—社区等多级构成的居民就近养老圈,用互联网技术全面监管各级养老机构和爱老幸福食堂,从“养老”变“享老”,西宁不断用一件件实事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社区建成一站式“幸福养老基地”

在西宁市城西区通海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内,每一个房间门口都贴上了托管老人的姓名、年龄及身体状况,看书、看电视,搓麻将这些兴趣爱好也被特别记录。

几个月前,通海路街道新建了一家托老所,让养老与便民在社区完美结合。通海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高宗慧告诉记者,中心总共有43张床位,包括35张护理型床位和8张日托型床位,内设接待室、护士站、办公室、厨房、餐厅、浴室、洗衣房、公共卫生间、医务室、棋牌室及休闲文化娱乐区域等,室内监控全覆盖,PVC防滑地板,房间内配有护理床、衣柜、休闲座椅、电视、残疾人老人专用卫生间、自动智能马桶,还配备有理疗按摩器械及各种性能康复器材等现代化、适老化用品。从今年6月开始运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心内入住的老人有21位,入住率超60%。

日间托养是这家托老所的一大特色,有的子女白天要工作,便把老人托养在这里,晚上再把他们接回家。高宗慧说:“我们这是一个幸福养老基地,老人早晨来了之后,这里锻炼身体,有人教他们手指操、腹式呼吸方法等,在这儿娱乐,楼下的社区里还有图书馆、书画室、舞蹈室,老人们都可以去无偿使用。”

“这里是城西区一手打造的,所有设施都是建好的,能真正让我们运营方‘拎包入住’。” 高宗慧分析说,“为什么西宁被评为幸福城市,就是因为咱们政府特别有作为,不管是我们运营方还是老人,所有的事情都有人管,所有的事情都有人问,所有的事情都有人跟你去协调,让你能轻装上阵,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这里被托养的老人跟咱们辖区内的老人可以得到最大的实惠,感受到获得感跟幸福感。”

高宗慧认为,社区设立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真正做到了让市民就近养老。并且与社区建立在一起可信度更高,沟通上更方便,督导、监督机制更完善,做到融合发展,资源共享,物尽其用。

“老年之家”带给农村老人幸福感

每天上午,从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村“老年之家”的曲艺院里,都会传出阵阵小调。据当地村民介绍,她们唱的是一种青海民间小调,根植于乡土,与当地方言紧密结合,充满了浓郁的民间情调,深受当地村民欢迎。

老年之家的另一边,在书画室里,几名老人正在练习书法,其中一位大爷告诉记者,自己是老党员,平日在家里也没事干,所以基本天天都来。

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大堡子村面积15万平方米,辖6个社,全村867户人家,人口3465人,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536人。在省、市、区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里争取了一部分资金,自行修建了“老年之家”。

公开信息显示,西宁市已投资2.2亿元建成农村老年之家439个,推行“互助+自助”的服务模式,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互助养老服务,打造了“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大堡子老年之家便是其中代表。

大堡子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永林介绍,大堡子村老年之家于2019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投入资金340万元,内设七室两厅,设观影室、康复室、图书室、书法室等多种功能室及室外健身广场,基本能够满足全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及残疾人的就餐、文化、学习、娱乐等需求。

李永林介绍,大堡子村老年之家还被纳入2023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中,设立了农村养老互助点,真正意义上做到了邻里互助养老,乐在其中,“大堡子村以前算郊区,现在算是城中村,从设施与人才的角度上来说,农村确实特别薄弱,但对农村的老人来说,现在的服务标准应该可以给村里的老人提供足够的幸福感。”

打造智慧民生养老体系

最新数据显示,西宁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39.6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01%,占全省老年人口的50.16%,处于轻度老龄化社会。西宁如何解决近40万老人的养老问题?

近年来,西宁市积极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力打造“高原幸福养老之城”,全省内率先建立四级养老服务网络,率先开展“幸福食堂”助餐工作,率先建成上下贯通的养老信息平台,先后获得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全国养老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今年,西宁养老服务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此外,西宁市规划布局“县区综合服务圈(养老示范基地及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托养圈(日间照料中心)、农村自助活动圈(老年之家)、居家生活圈(家庭)”等“四圈合一”的社区养老“一刻钟”生活服务圈,在全省率先形成了覆盖全市、布局均衡、梯次合理的“15分钟为老服务圈”。探索建设街道(乡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通过重新设置功能区、购置相关服务设施,开展机构托养、社区日间照料、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社会志愿服务“五位一体”的综合为老服务,实现了区域内为老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西宁市民政局副局长高波表示,目前,全市44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可覆盖服务65个乡镇,覆盖率达87%。按照“一社区一站点”的思路,分步建成了136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439个农村老年之家,其中主城区具备老年人照料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覆盖的社区数127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98%,“城市呼叫服务圈和农村互助服务圈”初步形成。

高波表示,智慧民政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以智能终端和热线为纽带,通过“手机办、掌上办”等方式,及时为老年人推送线上线下服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有效对接、管理精准高效,让老年人在家即可享受便捷、可触及、有温度的多元化服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志亚 通讯员 西宁轩 文 图片由西宁宣传部提供

校对 盛媛媛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