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试点通学车后,校门口接送学生的三四轮车、小汽车变少了

新京报
关注为解决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痛点”,北京市自9月1日起推出通学车试点服务。记者从市交通委、市教委、市公安交管局获悉,目前通学车已初步实现了“人员稳定、线路稳定、运行稳定”,提供了通学新选择。在首批试点学校和线路推出后,根据实际需求,又新开5条线路,截至目前已累计开行线路28条,试点学校16所,日均运送乘客3300人次。

9月4日,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设置了“上地佳园”通学车站。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通学车试点学校外接送学生的三四轮车减少14.5%
据监测,今年开学以来,试点学校周边交通秩序得到改善,上下学高峰时段交通拥堵有所缓解。与通学车试运行前相比,学校门前接送学生的三四轮车减少了14.5%,接送学生的小汽车减少了7.4%,交通指数均值5.03,处于“轻度拥堵”级别,车辆运行准点率100%。
9月1日以来,交通、教育、公安交管等部门工作人员下沉到社区、学校和线路站点,与家长、学生同乘通学车,调查了解并随时解决运营中出现的问题。
如针对乘客反映的上下车流程繁琐问题进行优化,快速验证、统一签到,提升乘坐体验和通学效率。乘务员和志愿者密切关注车厢内学生动态,遇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上车前、下车后,学校门前的警察、教师、保安、志愿者“四支队伍”维持现场秩序。
同时,高标准建设运行监测调度平台,在北京政务服务“京通”移动端上线,实现通学车运行的实时调度和监管,政府部门、学校、运营企业和家长可以通过平台或手机端查询车辆运行、学生乘车等状态。公安交管部门围绕运行节点设置“护学岗”,创新施划“通学路”,全力护航通学车。开学至今,通学车运行“零事故”、车辆“零故障”。
在试点过程中,北京市还积极构建通学车文化,将学校教育延伸到车厢,比如学生上下车时主动向车厢工作人员问好,培养学生们的文明意识。

9月4日7时42分,通学车抵达上地实验小学(树村校区),老师领着孩子们进入校园。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力争明年在更大范围内逐步推广通学车
据现场调查反馈,通学车运行一个月以来,95%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车内设施设置安全、舒适、便利、准时;94%的学生和家长认为通学车行驶安全;75%的学生可以在8分钟之内从家到达通学车站点,认为乘车点设计较为合理。
在首批试点学校和线路推出后,通学车吸引力持续增强,清华附小清河分校、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等学校学生家长提出需求,区政府迅速响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线路踏勘、站点设计,又新开5条线路。截至目前,已累计开行线路28条,试点学校16所,日均运送乘客由1599人次增至3300人次,投入通学车70部。
下一步,有关部门将持续跟踪评估,不断优化提升通学车安全和服务水平。第一时间回应家长和学校关切,通过优化线路、站点布局,改进车厢服务,增加“点对点”线路,更好地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同时,在总结通学车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筹备开通新线,力争明年春季学期开学时在更大范围内逐步推广,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受益。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赵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