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来北京旅游的人,有困难都找海底捞

21世纪商业评论
关注
本文字数:2154|预计3分钟读完
民间驻京办。
在餐饮老板绞尽脑汁,试图在今年的消费浪潮里大展拳脚时,海底捞率先出击,再次用自己的热情服务给商业研究提供了素材。
各大城市演唱会结束后,一些“海底捞大巴”高调出现在场馆门口,免费载客,将刚看完演唱会的粉丝们打包拉走——他们摇着灯棒唱着歌,开赴海底捞就近门店,办起了自己的“续摊儿版”演唱会。

网友评论:“这哪里是开到了演唱会门口,这是直接开到了心里。”
作为一家以“服务”为金字招牌的企业,海底捞在餐饮界的声望,远不如它作为街道诺亚方舟,在广大游客心目中的战略地位。
在社交网络上,海底捞已然从餐厅,变成了游客们来北京的中转站。出门在外,遇到问题就来海底捞,似乎成了大家习惯的求解方式。
1
极限挑战
一句话概括北京游客最近的心态,上联是"高温暴雨抢不到票",下联是"发昏抑郁睡不着觉"。
不知从今年什么时候开始,关于“北京人是不是都不上班”的帖子热了。事实是,并不是北京人工作日不上班,而是全国来北京玩的人太多了。
“因为暴雨影响,部分铁路航线停运,但是这依然挡不住全国人来北京扎堆玩的热情,紧张的抢票体验赶超春运前夕。”
小某书上,你以为研学团都在晒自己的游学经历,殊不知全团28人返程抢票成功,才是点赞最高、最引人嫉妒的研学分享。

带孩子来北京研学的kk,来了才发现,自己信心满满的旅程,实则每个环节都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
带娃到了北京,问题才解决了不到一半,后面才是更严苛的挑战——每天定点定时抢票预约,拼的不光是手速,还有运气。
和温度一起不停升高的,是北京的住宿价格,从民宿到酒店,房价平均上涨了30%-50%,就连汉庭如家一宿都需要七八百。

月薪两万的上班族,看了这个价格都捂紧钱包,更别说没有收入的大学生了,对他们来说,来北京旅游就成了一个纠结的难题。
对那些无意来北京旅游,只是想来北京看场演唱会的人而言,待演唱会散场那一刻,在北京如坐针毡的感觉便会顷刻显现。

走在没有夜生活的街道上,满城的灯火却没有一盏为你而亮。激情还没散却,“我是谁要去哪”的问题已然袭来。
“要不是脸上的歌迷标签还没被洗去,散场后的落寞甚至会让你怀疑刚才是否只是场梦。”
对迷失在北京的游客而言,对生存的最低要求,无非是一处24小时开放营业,可以聚餐又能吃饭的包厢,或是一处稳定凉爽能充电过夜的场所,而这些,恰好海底捞都能无缝满足。
2
拯救游客
对游客而言,海底捞与其说是餐厅,更像是一家仓库,可以寄存自己的一切烦恼。
这里有盥洗所需的一切用品,门外还提供美甲和擦鞋的服务,无论你在外面有多狼狈,起码进来后都能体面地吃上一顿饭。
对研学团的家长而言,海底捞就像是他们的安全屋,单是能寄存孩子这一点,就短暂解决了他们90%的烦恼。

“只需要把孩子交给服务员,你就可以一边用餐,一边通过一个360度无死角的iPad,来云监护在儿童区撒欢的娃。”
除了服务本身之外,海底捞还体贴地守护了不同收入的人的消费面子。
上班族只有花够12000真金白银砸够了成长值,才能享受8折优惠,但学生只需要出示学生证,就能在特定时间段享受6.6折,地位与黑海会员相比高下立现。
海底捞平等地欢迎每个大学生特种兵, 体恤他们的消费水平。
也许来北京的第一站不会是海底捞,但很多人在离开前等车的最后一站,一定是这里。
海底捞知道,来这里歇脚的人大多只是过客,可在被需要的时候,它始终甘之如饴。

“演唱会结束后的巴士上,海底捞不仅承担简单的接送服务,当粉丝们录合唱视频的时候,司机会体贴的把车内灯光调暗,为大家挥舞荧光棒留出表演空间。”
被海底捞的服务打动后,一位粉丝真诚感慨,"去哪吃饭都是吃,反正都要花这么多的钱,不如给海底捞,它挣钱,你快乐。”
这就是海底捞,你在海底捞捞火锅,而海底捞却能在北京捞你。
3
配套服务
随着把海底捞当"游客服务中心"的人越来越多,如今它自己也成了北京旅游的必打卡景点。
在社交媒体上,海底捞过夜、中转、服务攻略,已经成了一门学问。
作为旅行中为数不多能够精准规划的行程,大家会手把手教你,距离地铁站、飞机场最近的海底捞是哪家,夜晚入口的小门该怎么找,以及吃东西的节奏该如何把握,才能保证你能断断续续的吃够八个小时不撑,度过美妙的一晚。

慢慢地,海底捞可能也开始察觉到,自己似乎成为了民间的城市旅游合作伙伴,主动配合着民间攻略,为游客们提供服务。
有人推荐过夜,可以去西单城的海底捞,那里晚上的客流量比较小,而且服务员早已深谙如何接待前来投奔的旅行者。

如果你表明需要休息,服务员会主动带你去附近没开放的区域,冷气也很充足,关闭灯光后,很适合迅速回血。
还有王府井附近的海底捞,有一排座位,坐下可以直接看到旁边的教堂,被民间口口相传为整个王府井最便宜的景观位。

关于海底捞成为服务站这件事,唯一的争议就是有人认为,在此蹭座位是否是一种过度浪费资源的行为?
对此海底捞似乎没有过正面回应,但它至少给了人们一种信任感:当你需要什么的时候,只要走进去就好。
开始成为旅游指南的海底捞,给各地文旅提供了新思路:当别的景区都在建立围墙和收费站,一切服务都会变成冰冷的价格公示牌的时候,海底捞的门口却永远有人在欢迎你。
也许它的食物谈不上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它符合又有些超过预期的服务,始终会让你有一种物超所值的感受——毕竟一部分人选择海底捞,都不只是抱着吃东西的心态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