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经

创造历史新高 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交出“超越”成绩单

南京晨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这个夏天,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很“热”。

2023届212名初三毕业生收到高中录取通知书后,纷纷向亲爱的老师们报喜:7名同学进入南师附中,近50名同学进入“六大”高中,超过七成的同学进入四星高中。

7月8日,2023级新生报到。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人气火爆,这所年轻的公办初中口碑相传,吸引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慕名而来,安心在家门口上好学校。

致远初中刚刚有五届毕业生,却已经成了很多孩子离开后总想再回来的“家”。暑假刚放,一群又一群毕业生“回家”看老师,成为燕山路168号温暖的风景。

尽管是暑假,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全体教师的教研“不放假”。每个年级每个学科的老师都热火朝天进行校本作业的研究,8月中下旬的全校教学研讨会上将进行汇报和讨论。

今年9月,致远初中办学将满七年。

七年不痒,七年“超越”。以“遇见更好的自己”为办学理念的致远初中,交出一份创造历史新高的“奇迹”成绩单。

校长的坚守

从创办伊始,校长丛一冰就是致远初中“定海神针”般的存在。致远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她始终坚守的价值判断——

遵循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规律,不消耗大量时间成本,研究每个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以“人的成长”为中心,摒弃粗暴简单的知识灌输,增强活动实践的丰富性,达成学生的内心丰富、身心健康。

丛一冰校长坚信,教师的成长才能带来更好的学生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蕴藏在教师的生命成长之中。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是仅仅只有专业。”

今年中考之前,学校给所有老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每一位老师思考一个题目——“相遇的意义”:相遇不一定有结局,但肯定有意义。

“我们在得失之间,寻找教育的答案 。在致远,在你的工作之中,在你的生活之中,在你的学习成长之中。你和学生相遇,和家长相遇,和同事相遇。请静下心,用一小段时间,回忆并思考一下,哪一件事,哪一个场景,让你记忆深刻,又或是触动了你的心,又或是让你有了更深的教育思考。我们确信,每一个你和我,造就了现在的致远。”

为何上升势头迅猛?打开答案

一届比一届更优秀学生的背后,是不断成长的教师团队。六年多来,致远初中通过各种教研和活动,推动每一位教师成长,终于在这个夏天,收获了幸福甜蜜的果实。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收获,尤其具有“样板式”的意义。而关于“相遇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记者带来“老中青”三位老师的自述,打开一所学校迅速上升的答案。

青年教师是最大受益者

进入致远的第一次学生调研就给了我“致命一击”:我所执教的班级均分差了其他班级很多分。在校长还没找我谈话之前,我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我觉得是我把学生给教坏了。

可校长却说:“你的师父们比你早工作十年,人家总不能是白干了十年吧。慌什么?学着。”第一次,我找到了在教书育人这件事上的无穷动力——不能输,不要怕,急不得,要学习。

致远是一个全新的学校,于是它也拥有了无限的可能和机会。有所有人对一个新学校的包容,有一位有力量和创新活力的校长,于是这样一所新学校创造了很多自己的教育行动:“致远圆桌” “致远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 “师徒结对,每课能听”......而我们所有青年教师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师父的每节课我都能听到,班主任师父的每一项班级管理我都能参与和学习,同事们的课堂我也能时常走进,去聆听,去学习,这样舒适且自由的环境使得每一个像我一样的新教师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于是我们才有了施展手脚的勇气。

校长说“欣赏是一种格局,更是一种境界”,正是这种格局和境界让教师实现了成长,从局促不安到从容不迫。也让教师的这种心境映射到对学生的影响中,所以,致远学子说得最多的就是他们很轻松、很安心、很快乐。

而这一切,都不是自然而然就发生了的,这是有人在为你创造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后才有的改变和遇见,这便是像我一样的每一个致远人永远向前、不断进步的源源动力。

“致远圆桌”的巨大刺激

初入职场时,我在教学和专业上都不够自信。记得第一年去听莉姐和男神的课,觉得自己一辈子都达不到在课堂上那么游刃有余。

在第五年的末尾,我遇见了“致远圆桌”。这是一个虽然被定义为“校级公开课”,但几乎所有老师都会认真准备的一次教师学科活动,校长必在。课上完了,我们组的特聘专家李西宁老师、杨昭主任和学校校长、学科组所有小伙伴一起评课。这是我第一次直面课堂的不完美,评完课以后“脱了一层皮”。校长在临走时笑着对我说:你要不要尝试明天再上一次这节课?一般校长让再上一次的,就是她对第一次课是很不满意的。

那天晚上我重新整理思路,备课到凌晨4点。第二天再次借班上课,校长再次如约而来。这次致远圆桌对我是一次巨大的“刺激”,有一种触底反弹感。我发现开课再难也不过如此了,我把自己最薄弱的一面展示给了大家,但我得到了真心实意的帮助和提高,也刺激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发展,提醒我每节课一定要有足够的想法和理念。

正是有这么一群优秀的同行者,学校的关注、师父们的教导、伙伴们的榜样和陪伴,让我渐渐不再害怕和消极,愿意选择信任和挑战,打破壁垒,打磨教学能力,立足专业发展,持之以恒观察和学习,不做井底之蛙。

二十年后的三个“第一次”

任职近二十载,先后就职于两所学校(民办+公办),来致远五年有余,做班主任近十年。

用数字来贴标签的话,我应该算一个富有经验的成熟教师。在2023年的上半年,我有幸在致远完成了我自己教学生涯的三个第一次:第一次开设市级讲座;第一次做英语剧编剧;第一次教研组内微分享。

工作19年开设人生第一节市级课,是不是会觉得遗憾?不,我内心更多的是感恩。感恩学校给了我机会。也感恩自己,一直对英语教学保持热爱,钻研精进。

在读书节做英语编剧这种非分内事,是不是觉得辛苦?不,有机会让更多的学生知道林语堂先生曾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天才苏轼,让学生知道70多年前有人通过语言和历史人物传播中国文化,我觉得自豪;也是作为苏轼、林语堂的“小迷妹”,对其人其作品的回馈。

耗时近3年完成组内教师的专业微分享是不是多此一举?不,大家在分享中看到了彼此对专业的热爱和研究,透过自己一方研究的小天地,知道了语言承载的工具性在不断向文化性转变,近距离感受到了我辈的力量。

在小巧玲珑的致远,在和而不同的氛围中,我和一群热爱生活、热爱教学、热爱教育的同仁一起,向校园中庭的朴树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几个细节

在成事中成人

致远的管理信条是在成事中成人,自建校以来,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以项目形式推进的,有书香童年,青春仪式,毕业典礼,休业式,以及各类的区市级以上的现场会等。每一个活动,都建成项目小组,明确活动目标、活动流程,高度信任赋予权力,赋予资源广泛参与,让老师们在这些活动当中迅速成长。

部分活动项目

在“看见”中促进

致远初中的官微有个栏目,叫“星心点灯”,班主任们分享他们的思考,分享他们看见的学生与同事。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多位典型班主任,比如八年级班主任陶丽老师,她分别以“班委培养”“时间管理”“榜样引领”为核心点,通过整个学期的实践,结合主题班会、班级活动、典型案例、阅读学习等形式,不断加深自己对选定主题的理解,从而指导实践。老师个体的改变也推动了这个栏目策划者们工作的变革,开始向老师发布主题征集,从实践到反思,促成各班级各美其美地发展。

部分“星心点灯”内容目录

校长丛一冰也会每天在学校的微信工作群中,发送“墨迹”,记录她在学校每天看见的故事和人。因为彼此“看见”,每一个人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被充分地肯定与激发,每一个人又从同伴身上汲取更多智慧。

没有一种优秀能轻而易举到达。

每一个优秀和每一次成功的背后,

都有常人看不见的努力和付出。

在致远,

教育之事,教育之人,亦如此。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颖

学校供图

分享文章到: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