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关注长春:笃行不怠求突破 北国春城焕新颜
转自:长春发布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的中心地带,具有老工业基地振兴优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及玉米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吉林省充分释放发展的活力与韧劲,交出了多张亮眼的成绩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吉林总站推出系列报道《高质量发展在吉林》,这一期,让我们一同走进吉林省省会长春市。

这里是长春,吉林省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906万长春人民,24744平方公里广袤大地,中国“雄鸡”版图的“点睛之笔”,正徐徐展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汽车城、电影城、森林城、雕塑城、科教城……在这些“标签”之上,奠定了长春连续九年获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是人们对这座有“人情味”的城市的最高褒奖。
汽车、轨道客车
“双子星”跑出“中国速度”
长春,全球知名的“汽车城”。1953年7月15日,中国第一座汽车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市奠基,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此起步;1956年7月,新中国第一批国产“解放”汽车徐徐驶出装备线,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1958年8月,第一辆国产“红旗”牌高级轿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从此开启了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腾飞之旅。

70年风雨沧桑,70年砥砺奋进,一汽70年产业报国,书写了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光辉奋斗史。截至目前,中国一汽累计产销整车5577万辆。目前,中国一汽已建立了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五大生产基地,构建了全球化研发布局,拥有红旗、解放、奔腾等自主品牌和大众(奥迪)、丰田等合资品牌。
在宽敞明亮的车间里,一列列动车组正整装待发。疾驰在祖国各地的高铁列车,约40%都产自这里。新中国第一辆地铁车、第一辆单轨车、第一辆磁悬浮列车、第一列动车组,众多的“第一辆”都是从中车长客装配产线上驶出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动车组、服务北京冬奥的智能动车组……近年来,一大批高铁列车的创新成果均在中车长客诞生。
中车长客创造出众多中国乃至世界轨道客车新的历史,其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复兴号”京张高速铁路智能高速动车组,引领中国高铁“驶”入智能化时代。如今,已成为我国核心的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轨道客车的“国家亮丽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春着力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充分发挥长春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共同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立足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春努力做大做强医药健康、光电信息、能源、影视、文旅等优势产业,前瞻布局氢能、航空航天、第三代半导体、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初步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创新给长春插上腾飞翅膀
长春,诞生了“吉林一号”卫星星座。2015年10月,“吉林一号”星座首组四颗卫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创造了国内多项第一,其中“吉林一号”光学A星是我国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拉开了我国商业航天大幕。

长光卫星发展至今,专注于高性能、低成本卫星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瞄准遥感行业“数据获取难、更新频次低、影像价格贵”的痛点,建设并不断完善的“吉林一号”卫星星座,通过提供海量优质的遥感数据,促进遥感行业生态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性需求以及社会需求。
2023年6月15日,以“一箭41星”形式发射的高分06A等41座自研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刷新了我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记录,同时也标志着“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工程实现了“百星飞天”的阶段性目标。

△ 2023年6月15日 高分06A等41座自研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8年的发展时间,21次成功发射实现了108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变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逐步成为全球重要的航天遥感信息来源。目前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约35次重访,具备全球一年覆盖3次、全国一年覆盖9次的能力,为国土安全、地理测绘、土地规划、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遥感信息,这对于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中车长客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产线组
近年来,一批批的关键技术在这里诞生。“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整体设计以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等核心技术实现了自主研发;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动车组,可在不同气候条件、不同轨距、不同供电制式标准的国际铁路间运行;应用大数据、5G通讯、北斗卫星定位等前沿技术的新一代智能城际动车组运营……

创新,正成为长春这座工业城市的发展“基因”,使这座“制造业之都”不断地在老赛道上创造新纪录、在新赛道跑出加速度。在长春北部,正打造的千亿级“药谷”“光谷”“新材料基地”,不断地聚集着新兴产业的头部企业。一批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集聚,走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之路,让企业在这里拔节生长。

△ 长春高新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园
长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与“大校大企大所”合作,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一批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打造更多的“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独角兽”型企业。
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正加速建设
2022年5月,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式揭牌,一年后这里各大项目正稳步推进。
走在长春国家农高区纵横相接的柏油路上,一个个落位的产业项目高楼耸立、一座座高科技覆盖的园区生机勃发,这片黑土地上增添了新的发展元素,这座城市正在农业科技化发展之路上扬鞭起程。

△ 长春农高区科技孵化器项目效果图
据了解,长春国家农高区科学构建起“1+5+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突出发展以玉米为主导的种业、种植、精深加工、农业服务全产业链;
——“5”,做大做强园艺特产、肉牛、健康食品、环保农资、文化旅游5个特色产业;
——“4”,超前布局智能农业装备制造、智慧农业、生命健康、生物技术4个新兴产业。
长春地处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地地带,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市,黑土地占长春总耕地总面积的95%以上。2014年以来,长春市把保护性耕作和机械深松100个示范点建成了“机艺融合”示范点,并将实用增产技术与先进农业机械组装配套集成应用。精量播种、高效植保、秸秆还田……

一项项新模式引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使得长春市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22年,长春市粮食总产量实现248.48亿斤阶段性水平,占全省30.4%,占全国1.8%,榆树、农安、公主岭连续多年稳居全国产粮大县前三名。

这些一连串的成果和数据,呈现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春市农业发展的硕果。粮食喜获大丰收、黑土地保护取得新进展、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了新提升。
多措并举优化长春营商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道指出,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那么2021年末,吉林省决定在长春新区建设长春智慧法务区,2022年7月法务区迎来揭牌运行,成为国内首家以“智慧”为特色的法务区,这是长春营造优质服务环境的一大创新举措。

其中,长春互联网法庭、金融法庭、破产法庭、国际商事法庭等一批司法、法律、咨询机构及智慧法务企业相继落位,全方位为市场经济、营商环境、对外开放提供全链条、专业化的法律服务。
目前智慧法务区已建成区域法律服务综合性平台,20余个政法功能项目集聚,长春互联网、金融、国际商事、破产、环境资源、知识产权六个专业法庭落位同一区域全国少有,对省域、市域的相关案件集中管辖。
自法务区揭牌以来受理案件达5000件以上,结案4120件。另外,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面对全省企业、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累计接听热线超37万个。创新设置了律师远程会见中心、云庭、域外法查明平台等,可以支持远程会见、线上开庭等,为法律从业人员提供职业便利。目前正在调试的律师远程会见中心基本完成了全省主要城市看守所的联通测试,完成后将成为全国首个省域远程会见中心。
全力以赴,让营商环境“优起来”。在开办企业上推动市场主体“宽进快出”,简化市场主体注销登记流程;在劳动力市场监管方面,推出优化专业技术人才服务机制,探索职称评审“免跑即办”;在政府采购方面,创新推行“信用承诺制”,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招标投标上,强化从业人员和机构的规范管理,探索基础设施维护养护工程招标“计划先行”;在用水用气方面,探索红线内配套管网并联审批,开展联合办理,提升工程质量。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长春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谋发展之“进”,为打好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主动仗”提供强力支撑和智慧支持。
党建引领 居民自治
昔日龙须沟 今成幸福苑
“我叫吴亚琴。我是一名社区书记,我一直坚守工作岗位近30年,我的成长历程见证了祖国日益强大,我的坚守实现了长山社区的花园梦……”扎根基层近30年,吴亚琴作为社区党委书记带领群众和社区工作人员,将昔日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的长山社区打造成如今全国和谐建设示范社区,从过去的“龙须沟”管理改造成为今天的“幸福苑”。

长山社区是一个30多年的老社区,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多、流动人口和老年人、困难群众多。昔日长山社区,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社区书记吴亚琴面对困难,不断探索,引领群众探索居民自治有效方式,开拓出“党委引领、居民做主”的社区治理新路子。她创建“民事调解十二法”和“五代六心工作法”,把居民自治贯穿社区治理的全过程,实现了党的领导、居民自治和依法治理有机统一。

长山社区构建起的“社区党委—楼栋党支部—单元党小组—党员家庭户”四级党建网络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如今的长山社区已成为花园社区,不仅实现了集中供热,还建起了健身广场,成立了康乐之家老年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开展送理发、送医药、送餐等“十送”服务。让孤寡老人老有所依,社区也成了居民心中最温暖的家。

“急居民之所急,解居民之所难,传居民之所呼,然后才能够凝聚民心。做服务工作,应该持之以恒。到了我这个年纪,被更多的人需要和依赖,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这是社区书记吴亚琴的心声,也是长春市更多社区工作者、基层工作者的真实心声。

长春是一座幸福之城。这里不仅诞生了“时代楷模”吴亚琴,还有“小巷总理”谭竹青;这里创造出“居民自治”样本,还有“敬老餐厅”新模式。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一个又一个基层治理的先进经验在长春诞生。

长春也始终将人民幸福安康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和归宿,通过深入实施“幸福长春行动计划”等,不断提升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生态强市 文化铸魂
来过长春的人,在长春久居的人都应该知道无论是夏季翠绿的杨树、柳树还是冬季常青的松柏,长春大街小巷总是郁郁葱葱。位于长春市东南部的净月潭森林覆盖率达96%,被誉为“亚洲第一大人工林海”。

△ 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
长春拥有一座城市级别的森林公园——长春世界雕塑园,是一个集雕塑、自然景观、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城市公园,占地面积达92公顷,是亚洲最大的现代化雕塑园。

△ 长春世界雕塑园
漫步于大街小巷,各色花卉拼叠出极具艺术美感的花池、与雕塑相呼应的精品绿地、轨道交通出入口周边形式各异的绿化景观。公园里绿树郁郁葱葱、水面波光粼粼,草木随风摇曳,道路曲径通幽,不少市民在园中散步、休憩,感受“推窗可见绿,出门即见景”的幸福。东湖日出、南湖亭榭、西湖观景、北湖映月,碧水蓝天,绿带绕城。生态、绿色已成为长春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

如今,长春积极打造“森林城”升级版,通过做好城市绿化“微景观”提升工作,让园林景观与城市人文有机结合,从绿化到美化,增加绿色休闲场所,让城市更宜居。
提到文化铸魂,长春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诞生了新中国第一部新闻纪录片、第一部短故事片、第一部动画片、第一部长故事片、第一部译制片等。中国最早举办的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喜获新生,“新时代、新摇篮、新力量”为主题,高起点规划建设的长春国际影都,厚重绵长的文化积淀,星光闪闪的电影摇篮。

电影,赋予了这座城市显著的文化品格。从长春电影制片厂到长影集团,从老一辈《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到如今《青春作伴好还乡》《你是我的春天》《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有历史、正青春、见未来”的长春,一直赓续红色血脉,谱写文化新篇。

从1992到2023,历经十七届30年打磨的中国长春电影节,让城市变成了诉说着的电影,城市变迁就在光影交错中不露声色地完成。

这里是长春,春育繁花,夏泼浓翠,秋染彩叶,冬雪压松;这里是长春,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这里是长春,国家园林城市,大美森林城市;这里是长春,一座“坐落在大学里的城市”……
循着重大责任和使命,长春市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笃定前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征途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